第2章 饵中之饵
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冷冬夜,烈风在山间狂啸,夹着鹅毛大小的雪花席卷一切。比绍夫斯霍芬,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座奥地利小城,和往常一样宁静无邪。苏联和盟国签署停战协定之后,一个营的苏军官兵将在这里驻守到次年春天,尔后苏军在奥地利仅保留五处大的军事基地,内政治安管理将逐步交还给一个有足够能力维持秩序的地方政府。
午夜已过,气温已经降到了一天中的最低点,除了城镇周边的岗哨,绝大部分苏军驻守人员都进入了深深的梦乡,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一晚和之前多个安然无事的夜晚有什么不同,然而凌晨一点一刻,大批武装人员像是凭空从黑暗中冒出来一样,踩着相同的时点以精准而凶狠的方式突袭比绍夫斯霍芬——进攻者以装配消音器的枪械或利刃悄无声息地杀死了苏军哨兵们,以至于在外围的几处营地,大部分苏军官兵还没来得及拿起武器就被击杀在营房内;驻扎在城镇之内的苏军听到枪声告警时,对手已经在他们周边占据了有利地形,g42从高点进行扫射,倾泻在苏军兵营里的子弹形同暴雨,小口径迫击炮和手榴弹亦在巷战环境中发挥除了极佳的近距离战斗效果。仓促应战的苏军从战斗伊始就站在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背风处,纵然他们一个个拥有丰富的雪地作战素质和十足的勇气,在这样一场近乎与死神对抗的战斗中也难逃一劫。枪声和爆炸声将睡梦中的比绍夫斯霍芬人惊醒,喧闹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才渐渐平息。唯恐受到战火殃及的奥地利居民在紧张忐忑中等到了天亮,胜利者开始逐栋逐户通知他们携带衣被口粮前往战时修筑的防空洞,尽管最长的行程也不过两三公里,但恶劣的风雪天气还是让居民们吃了不少苦头,而当他们抵达防空掩体时,莫不惊讶于原本破败的空间在经过简单打扫后重新给人以莫名的安全感。不仅如此,这些说德语的胜利者还为他们准备了一些取暖的煤油炉和常用药品,并且告知他们最近半个月最好呆在这里,如若因为特殊情况要回家一趟,那最好也在夜间外界没有异常动静的时候前去。
天明时分,身穿厚重御寒衣物的林恩站在了比绍夫斯霍芬以北20多公里的一处山坡上。位于山谷中的比绍夫斯霍芬主要有两条道路与外界相通,一条向南延伸到阿尔卑斯山腹地,沿途地形极其险峻,一条向北通往萨尔茨堡,那是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座城市,驻扎有包括机械化部队在内的大批苏军,从林恩的位置拿着高倍望远镜向北方眺望,视线尽头的开阔地带就是萨尔茨堡。比绍夫斯霍芬遭到攻击之前,通往外界的电话线路就已经被完全截断,山区的无线电通讯信号也时常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但这数百名驻军突然失去了音讯,作为方圆上百公里内最大的屯兵点,萨尔茨堡的苏军指挥部门很快就会做出反应。果不其然,当天中午刚过,一架苏军飞机就冒着风雪从隘道上空飞过,它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地找到了比绍夫斯霍芬,试图降低高度查看情况时,砰砰乓乓的炮声响起并在山谷中回荡,林恩面色平静地看着这架飞机狼狈返航,带去了自己给苏联军队下达的挑战书。
又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夜过去了,肆虐阿尔卑斯山北麓的风雪仍没有减弱的迹象,但部署在萨尔茨堡方向的前哨早早传来敌情:苏军出动了一支由16辆坦克、17辆装甲车以及59辆卡车组成的增援部队奔比绍夫斯霍芬而来,初步估计作战人员达1200人。
上钩的鱼固然不够肥美,但林恩表示做人不能太贪心,苏军好意奉上的礼物一定要好好笑纳。
车辆离开萨尔茨堡往南几公里就是山谷之中的狭长隘道,这也是整个阿尔卑斯山区最常见的交通渠道。昔日拿破仑率军翻越法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向西南延伸部分)之所以堪称经典,就是因为克服了山势险峻带来的重重困难。此前若非奥地利人无心恋战,苏军没一番苦功夫是别想占领群山之中的诸多奥地利城镇,而意大利、瑞士如今莫不以险峻之山势为北部国境屏障,避免了同苏军强大的钢铁洪流直接接触的危险。
从萨尔茨堡前往比绍夫斯霍芬全程不过六七十公里,以准现代化技术翻修扩建的公路在大雪封山的天气里也面前能够通车,而苏联人过往的寒带作战经验积累出来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办法,他们并没有将坦克装甲车一股脑集中在前面开路,而是将大部分坦克和卡车间隔安插,排头几辆坦克之后是满载煤渣的卡车,到了转弯或起伏路段,苏军士兵们就将煤渣铲起洒向路面,再加上坦克的辅助牵引,轮式车辆得以较为平稳地向前行进——整个车队的速度看似缓慢,实际上也能达到15-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照常推算,上午出发黄昏前就能抵达比绍夫斯霍芬。
天气无法拖延苏军部队的前进速度,林恩却有足够苏联人头疼的计策,他提前让己方士兵在转弯路段洒水成冰,从山坡上撬下大块的坚冰,或者利用人工爆破制造一次小规模的雪崩。苏军坦克虽然动力强劲,也无奈那些与地面紧紧冻在一起的大块积冰以及滑坡而下的大量积雪。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工兵挺身而出,用人工作业或小型爆破的方式清除障碍。为了尽量减小这些障碍给车队行程造成的延迟,苏军排头的坦克和工程车辆加快速度脱离了大部队,而每当工兵清障的时候,坦克手们便会用他们的火炮和机枪警惕着每一个可能藏匿伏击者的位置,随行的步兵也会离开道路在山坡附近进行小规模的侦察警戒。他们并不知道,在高出水平的视线远端,林恩在设立作战指挥部的山坡上一直冷眼望着他们。这一次,抵抗者酝酿的不再是山贼般抢了就跑的袭击战术,埋伏在山谷两侧的战斗力量远远超出了苏联人的预料。3800多名帝国军队和德意志自由团战士在此已经守候了两天时间,他们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高涨旺盛的士气和足够犀利的武器,包括帝国制造的装载75毫米长管反坦克炮的轮式山地突击车,从美军手中“缴获”的使用80毫米穿甲弹的车载无后坐力炮,改良的“坦克杀手”、“巴祖卡”以及相当数量遥控炸弹、线控炸弹、反坦克地雷,如此大的阵势和充足的准备足够配得上苏联人送来的这条大鱼!
得益于沿途的障碍以及恶劣的风雪天气,当苏军排头的坦克和工程车穿过伏击区中央位置时,视线已经渐渐模糊下来。前方有坦克探路,到现在为止又没有出现可确认的敌情,后面的苏军车辆为了行车安全都打开了车灯,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盘于山间的金龙,或者说是一条有着金色鳞片的大蛇。
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两天来林恩和他的下属们都没有使用明火,这在零下十几二十度的室外可是一种煎熬,现在这种难耐的煎熬终于要告一段落了,每一张冻红的脸庞上都或多或少浮现出兴奋的色彩。上一次跟苏联人交手并且获得胜利是什么时候?有些人得追溯到1945年,有些人是1944年,甚至还有些不太走运的得在1942年以前追寻美好回忆。
排头的苏军坦克继续前进,在林恩他们的指挥部掩体里都能够清楚听到苏制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和钢铁履带摩擦的声响,距离不足千米,所以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隐蔽位置上,而精心布置的掩体足以在当前的光线下避免那些不敢离开道路太远的苏军官兵发现——从卫国者变成占领者,他们的大无畏精神仿佛被恶劣天气给冻结了,或是消磨在了似乎看不到尽头的反游击作战当中。
天黑之前,外观轻巧的苏军战机进行了当天最后一次侦察飞行,为了避开陡峭的山峦,它的飞行高度完全不利于对地面目标的观察,而在比绍夫斯霍芬上空,它照例遭到了苏联驻军装备的防空炮驱逐,远远的炮手又一次吸引了山谷中那些苏军部队的注意力,他们放满了速度,此刻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铁定会遭到伏击,可恶劣的天气完全制约了空军和伞兵的发挥。为了那一营又一连兄弟的渺茫生机,为了占领者不容侵犯的权威,为了政治、战略或者是上级指挥官的面子跟前途,他们不得不继续朝着充满危险的区域前进,哪怕它即将被长达十个小时的黑暗所笼罩……
从双方的处境形势来看,这场一触即发的战斗将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然而在战场上,刀俎和鱼肉的角色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当攻击的时机终于到来之时,林恩也等到了预料之中的报告:前哨发现第二支部队刚刚开出萨尔茨堡,由于天色昏暗,无法辨清部队的具体规模,但能观察到各种车辆的车灯汇聚成了一条壮观的江河。与此同时,驻扎在德国东南部和奥地利西部、北部的许多苏军部队都在冒雪调动。从地图上俯瞰,他们正在编织一张大网,一张足以将突袭比绍夫斯霍芬之敌团团包围的大网。
第3章 死亡山谷
下午5点50分,天色已黑,酝酿多时的战斗终于打响。照明弹一颗接着一颗在山谷上空迸发,炫目的光芒刺透纷飞的雪花,瞬间照亮了蜿蜒的隘道以及在隘道上行进的苏军车队。霎时,数不清的光点从两面山顶和山坡射入山谷,爆炸的焰光就像是点燃了一连串的鞭炮,在这一段长达几公里的公路上连贯闪动。在光学瞄准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风雪对于炮火精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纵然如此,伏击方的地形优势也完全抵消了火力准度的不足,而公路上的苏军仿佛几天滴水未进的拳手,一上拳台就被对方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那些在欧陆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坦克变成了缓慢移动的练习靶,一辆接着一辆被敌人的各种反坦克火力击中,而那些载运士兵和作战物资的卡车就更无力抵抗敌方的猛烈攻击了,不断有卡车在爆炸中翻落山谷,匆匆下车的苏军官兵试图组织防御,但这些努力在对手狂风暴雨的枪炮打击下根本没有效果。
站在拥有绝佳观察位置的指挥所掩体里,林恩面色平静地看着山谷中的绚烂场景,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之战,也是一场完全一边倒的大屠杀,一千多条鲜活的生命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从大批部队天黑前就已经从萨尔茨堡开出的情况来看,苏军指挥官派遣这一团不到的士兵前来并非完全轻敌,而是准备把这支车队当做肥美的鱼儿引诱对手上钩,他们甚至不需要长时间地牵制伏击者,只要位置一确定,从萨尔茨堡赶来的上万苏军官兵以及在各个方向拉网的外围部队就能够逮住这条大鱼,哪怕它是一条凶狠的黑鲨!
苏联人费尽心思布下天罗地网,收获当然是越大越好,而林恩指挥的这批作战人员确实够得上一条大鲨鱼的分量。这血盆大口一开,鱼饵就尸骨无存地进了肚子。鱼钩和鱼线?它能让渔夫找到鱼的位置,同样能够让鱼确定渔夫的方位。
眼前的战斗还未落幕,林恩的注意力早已放在远处。就算没有接到先遣部队的无线通讯,映在天边的火光也能够催促从萨尔茨堡出击的苏军主力部队加快前进速度,而在他们离开萨尔茨堡之后,分散潜伏在那座城市周边的帝国战士们便按照预定计划迅速集结成连排规模的突击力量,即便苏军留了两三千官兵守卫出发基地,1000名精锐的帝国士兵也足以用他们所擅长的夜间快速突击夺取萨尔茨堡的主要目标——夜晚7点40分,第二场战斗打响。正如林恩判断的那样,苏军留守萨尔茨堡的兵力与预期有多大的差距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前方发生战斗而且己方精锐尽出,苏军留守人员在心理上出现了致命的松懈,一旦失去了外围警惕性较高的岗哨,在营房里取暖的部队就与猪圈里待宰的牲畜无异了。在一些地下抵抗者的帮助下,帝国精兵们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占领了既定目标中的多数,苏军出击部队这一次果然没有带上在山间行进不便的重炮和火箭炮,尽管配置在萨尔茨堡的重武器不多,可帝国战士们仍如获至宝地将它们利用起来。与此同时,数十名爆破手也在同伴的掩护下开始了在萨尔茨堡以南进山路段的破坏行动,待到他们利用预先准备的炸药引山石积雪堵塞了道路,进占萨尔茨堡的帝国部队后面又用缴获的苏军火炮和火箭炮朝山谷入口区域进行持续轰击。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回撤的苏军步兵们能够翻越阻碍奔回萨尔茨堡,他们的作战车辆和牵引火炮派不上用场,千余名寒带作战经验充足的帝国战士有足够的办法来对付他们!
后路遭到截断,苏军指挥官又一次循着林恩预计的方式行事:一团步兵回身增援萨尔茨堡,其余部队继续前进,而他们再走三十公里山路就能够跟“仍在接敌”的先遣部队会合了。可惜的是,一千两百名苏军士兵没能支撑到大部队抵达,经过了前四十分钟的猛轰和后一个小时的进攻,在潜伏在萨尔茨堡附近的帝国军队发动进攻之前,林恩的主力部队就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为了吸引敌人大部队沿着山路前进,他们仍向战场区域发射照明弹,用事先准备的空包弹制造激战的声响效果,除了少部分自由团战士留下来扫尾和转移战利品之外,三千多名作战人员连同主要的兵器装备都在争分夺秒地往萨尔茨堡方向移动。照此下去,双方主力很快就会在山谷中段相遇,然而在前一个伏击场向北约7公里处,林恩的主力部队就停住了脚步,这里是他们提前勘察好的第二处伏击场,也只有居高临下的理想战斗位置才能让他们顺利战胜兵员及重装备三四倍于己的对手。考虑到第一场伏击战之后,苏军必然会出动更为强大的作战部队前来,这个伏击场的长度也比之前那个长出一倍有余,而现实和计划的最大差距在于苏军后续部队来得如此之快,林恩的士兵们抵达预定位置后根本没有一夜的休整时间,反坦克战车及作战弹药的转运成了他们与时间赛跑的最大难题。
为了增加胜利的砝码,林恩果断投入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伤员暂留原地进行初步处理,担架员转入弹药运送,指挥部里可以抽调出来的人员也去充当劳力,能动起来的人都悉数投入到紧张的物资运送当中,甚至林恩在转往下一个伏击场时也扛了一箱“巴祖卡”火箭弹。平时7公里的平路走下来要一个多小时,寒冬、黑夜、雪地、山形,种种恶劣因素集合在一起,林恩挣扎着在两个小时内赶到,全部贴身衣物已经像是被水浸过一样,而其他人还得折返回去继续搬运,以满足持续猛攻的物资消耗。
同伴们用惊人的热情和毅力搬运弹药,投入一线作战的战士们才得以在抵达新的作战区域后稍事休整。等到山地突击炮艰难驶抵炮击位置,第二批苏军部队的先头车辆进入了口袋。和之前的第一场伏击战一样,帝国精英和自由团的勇敢战士们耐着性子让它们通过前沿伏击地域,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大批车辆开始像竹节虫一样出现在前方的山间道路上。此时苏军的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已经熄灭了大灯,靠谷底一侧由苏军士兵们拿着手电筒、煤油灯等小型照明器材进行指引,寒风越刮越劲,目测苏军部队的速度只有每小时七八公里。
待到林恩的“口袋”里填满了苏军纵队,这支庞大的增援部队仍有很长一段留在外面。既然萨尔茨堡方向的山谷已经封口,林恩当机立断发令进攻。大量美制照明弹又一次在苏联人头顶绽放,竟使得山谷中的光线比白昼时还要明亮。这一刻,林恩和他的士兵们才真正看清了猎物的“容貌”,这可是一支拥有大量坦克、自行火炮、运兵汽车的作战部队,其机械化程度放眼全球也只有美国军队能压过一头了。看来与盟国签署停战协议后,苏联虽然将大批军队复员回国投入生产,留在中欧的属于浓缩后的精华,强大的机动能力使得他们对付反抗者时拥有得心应手的反应速度,而且不仅是装甲车辆,就连普通卡车上也加装了半固定式的机枪,这种火力对付一般的抵抗分子是绰绰有余了,只可惜他们今天很不走运地碰上了林恩这个堪称一代传奇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