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页(1 / 2)

清虏兵马退向朔州,多尔衮紧急调集火炮营入塞,为强攻朔州城做准备。

深夜。

山道蹄声和呼唤声夹杂在一起,火把驱散了阴天的黑暗,一支骑兵在神池县西边的山道中驰骋。翟哲在偏关得到消息后立刻率骑兵赶来,但一切已晚。天明后浑身泥泞的骑兵到达寂静无声的神池县城,东城外的草地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尸体,鲜血与积水混在一起。

翟哲一眼扫过,立刻背过身去,他在塞外苦战多年,亲手杀戮的生命也有几十条,但没见到如此人间地狱,这就是战争,这更是屠杀!愤怒!愤怒之后一种巨大的无力感侵袭上他的身体。

在这瞬间,他突然明白了自己所做是为了什么。

随行的萧之言、逢勤脸上掩饰不住脸上悲悯,他们杀戮过,但从未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动过手。

只有杨陆凯神情如常,说:“入土为安,将这些人都埋了吧!”他跟随卢象升在中原追剿流贼,这般情形司空见惯,当年卢象升在滁州城下击溃高迎祥,见到高迎祥屠杀的百姓的尸体近十倍于此。

骑兵下马在雨水浸透的土地上挖了一个大坑,将首级尸体混在一处堆积堆进去,填埋上泥土。

“我不想再逃了!”翟哲对面杨陆凯而立,神色纠结,“也许这场灾难真是我引进来的。”

“不要冲动!你现在大同镇唯一能机动作战的骑兵!”杨陆凯严词警告,“忍的一时难,才有扬眉吐气之日,你若折在此地,大人的心思就白费了。”

“但是……”

杨陆凯伸手止住他,说:“大人的计划正是坚守宣府、石拂岭,放弃山西,清虏粮草不济,坚持不了多久,现在是宣大镇最艰难的时候,过来此关,宣大将是拨云见日之时。”这句话后半段应该是卢象升的原话,杨陆凯说的时候不自觉模仿了卢象升的语气,让翟哲体会到卢象升当时的那种无奈和期盼。

“你是大同参将,必须听大人将令行事,前次伏击阿巴泰,大人已经严厉斥责了我。”杨陆凯吐露实情。

见翟哲沉默,杨陆凯担心他还想不通,透露道:“大人在来信中说过,时机合适会让你打一仗,而且必须要打一仗,你若是真心急,不如撺掇塞外的蒙古人动手。只要塞外的粮道断了,清虏即使攻下了朔州城也维持不了多久。”

翟哲听到清清楚楚,心中发凉,卢象升竟然做好了丢下朔州城的准备。

第261章 塞外

“轰轰轰!”

黑暗的天空中春雷滚滚,雨水冲刷着城头的血迹,朔州城内人心惶惶,这声音让他们想起白日清虏的炮击。

清虏攻城已有三日,朔州是山西北部重镇,城墙比不上大同和太原这样的坚城,但也算城防坚固。自清虏入寇以来,山西巡抚吴甡重点布防朔州、宁武关两地,城内各种守城器械充足。虽然卢象升在给他的书信中隐晦的提到山西镇只要守住宁武关防线,但吴甡不能容许朔州随便失守,因为这是他的辖地。

宣大战事持续有一个月,监守山西大同的太监王贵不敢隐瞒,将军情上报朝廷。迄今为止,战事仅局限在宣大镇内,兵部连发紧急文书,崇祯皇帝也发了一份口气严厉的手谕,着卢象升尽快将清虏驱逐出大明。

卢象升面对朝廷来使,只能唯唯诺诺。宣大是他的辖区,出了问题理所当然由他承担。朝廷向来只看结果,若崇祯皇帝体谅他的难处,岂不是这天下事都不用办了,哪一镇巡抚总督没有难处。他虽然答应的痛快,但宣读圣旨的锦衣卫走后,重兵集结在石拂岭丝毫没有变化。多尔衮现在巴不得宣大守军去救朔州野战,眼下只是被皇帝斥责,若让清虏到了北京城下,恐怕接到的就不是斥责手谕了。

缇骑才离开,卢象升留在京城府中打听消息的亲随快马赶到,将北京城的各种消息传闻尽数相告。他人在石拂岭,一只眼睛紧盯多尔衮的大军,另一只眼睛落在背后的京城,两者都会影响他的决定。

“朝中对宣大战事反应平淡,多数人的目光盯在中原流贼身上。但京城中已有传闻,说这次清虏入寇是大人您去年招安翟参将所至。”亲随说起这些消息时有种暗自庆幸的之感,好似幸亏有流贼吸引注意力。

那是因为神池县城丢失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城!卢象升不像亲随脑子那么简单,朝中之事比战场更加复杂。大同三县虽然丢失,但其中没有百姓,无人在意。山西巡抚吴甡已向他来信,说神池百姓官绅集聚哭诉,请求朝廷尽快驱走清虏救出家人,有人竟然提出将翟哲交给清虏,以谋求清虏退兵,眼下吴甡还能压下来,但听说已有些官绅在联络朝中故人。

“你再且回京城再探!”卢象升克制心中烦恼,这才是开始,时间拖的越长,他面临的压力会更大。亲随离开之后,他思虑万千,又手写两封书信,命亲兵快马加鞭一封送给山西巡抚吴甡,一封送给大同参将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