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兵每天都来通报军情,左若和孟康合兵取下于潜县城后,战事异常激烈,朱大典率金华五千兵马亲自进驻于潜县城,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亲自统筹于潜县城的防御。
千里镜中看的很清晰,清虏正在调集铁炮西上,沿途有骑兵护送,这是第二批人马。
眼前的机会很好,逢勤在忍耐,因为翟哲尚没给他出击的命令。
浙东最精锐的兵马在哪?
不是左若的步卒,也不是翟哲的亲兵卫,而是在杭州城内闲置了两个月的骑兵。这四千骑兵中有给乌兰陪嫁的土默特蒙古人,有曾在漠西干刀头舔血买卖的刀客马匪,有从崇祯四年就加入汉部的青壮,每个人都身经百战,养精蓄锐两个月都在等待出击那一刻。
这是一支能在草原与清虏正面为敌的骑兵。
翟哲之所以把他们放在杭州城,一是因为杭州城至关重要的地位,再者,除了杭州城下,浙东再没有适合骑兵作战的战场。
……
徽州之战刚刚结束,江南的战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左若包围于潜县城的第二日,孟康率诸暨的援军赶到县城下。诸暨离于潜县城比徽州府进的多,孟康之所以到晚了,是因为他带来了好东西——十二门铁炮。这些铁炮没有多铎放在杭州城外的铁炮口径大,但于潜县城也没有杭州城那么坚固,而且城内只有三千守军。
萧山行营的兵丁近乎倾巢出动,其中八成是左若从松江府带回来的壮丁,眼下让他们上阵杀敌勉为其难,但抬起铁炮来浑身都是劲。
十二门铁炮架在于潜县城北门的山地上,铁球像冰雹一样砸向城头。
于潜县城的三千守军,有两千人原是山东总兵刘泽清的下属。坐镇萧山的内阁大学士张国维亲自到于潜县城前,劝降守军。
崇祯十四年,山东大饥,张国维当时任运河漕运总督,从苏州调集无数粮食往山东赈灾,活人无数,山东济南各地至今还有张国维的活祠,张国维对山东人有大恩。
山东人重感情,讲义气,刘泽清别多铎斩杀后,这些人多半心里有些不平衡,再加上女真人把汉人的降兵当做奴才看,动辄打骂,战事不利时,甚至毫不留情的斩杀,这些人本就是一肚子怨气,又见浙东兵马强势,炮火能直接轰入城墙头,个个无心恋战。
张国维在城下喊了不到半个时辰,守军打开城门求降,让左若准备好的各种工程器械落成一场空。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翟哲从开始就没把降军当做重点攻击对象,而是一直在想办法把这些人争取过来。当初清虏势如破竹时,他想派人劝降,纵使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用。但现在形势不一样了,清虏锐气已失,降兵人心思动。如张天禄的亲随杨守壮,刘泽清留下的兵马,只要有人开始投向浙东,胜过打一场大胜仗。
当原本投降清虏的降军再次投入浙东的怀抱时,女真人对降卒会越来越不信任,这道裂缝开了,清虏的势头就被破坏了。只有十万女真人,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上几颗钉。
攻下于潜县城后第二日,朱大典率五千金华守军到达于潜,统领孟康的兵马和萧山行营的新兵。
左若率军退出于潜,驻守在昌化与于潜之间的山路上。
浙东义军齐集浙西,于潜往昌化的山林中布满了战旗。
翟哲对方国安千叮咛,万嘱咐后,率亲兵卫离开昌化县,前往于潜城外统筹战事,做出围困张存仁的兵马的态势。
昌化县八成是山地,前期翟哲放弃浙西山区的富阳、于潜和昌化三地时,几乎带走了这里所有的粮食,八成的山民也都逃走了。以两万八千的兵力攻击张存仁两万兵马坚守的昌化县城,并没有优势。多铎十几万大军花了两个月也没办法攻下杭州,刘良佐三万多兵马围困江阴两个月,损兵折将,毫无所获。这就是守城一方的优势。
翟哲不愿耗费兵力攻击昌化城,想张存仁在昌化县城耗尽粮食自行突围。放左若的一万悍卒坚守从昌化通往于潜的山路,再放方国安一万八千大军堵截张存仁的退路,他对昌化的战场没什么好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