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页(1 / 2)

没有人知道,这三方到底是何时达成的协议,可是很显然,之前察合津的观望,以及赵濂和屠天煜的对峙,这一切都是骗局,为了营造这场偷袭而制造的障眼法。

这次事件,史称潼关剧变。由于地缘上的优势,上京收到消息只用了一天,立刻就向全国及前线各部队发出了勤王令,而远在万里之外的刘枫,却要近一个月后才知道实情,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消息传来,对前线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震动。

于勃罗没有一丝犹豫,立刻抛下朵里尔的五万人马,全军回师豫州,并且准备率军进京勤王。

朵里尔也没有一丝犹豫,立刻向对面的武破虏递交了降表,成了大狄首位临阵投降的大督帅。

这是阴山北麓,庐江南境的讨伐军主力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要是上京不保,皇帝被俘,大狄也将不复存在,讨伐还有什么意义?

值此关键时刻,主帅太子乾昊突然展现了他果决的一面,他收到了于勃罗关于朵里尔叛变的报告,压下了,不动声色地邀请他这一路的二位大督帅赴宴,并在宴席上伏兵,将洛萨哈和夜于罗一举擒拿,并以此为要挟,携裹了部队连夜北撤。

当天亮时,杨胜飞和洪涛炎这才发现,对面的狄营竟已空无一人,狄军主力早已撤出百里之外,追之不及,唯有望洋兴叹。

这时,除了武破虏这一路之外,其余的楚国军队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又怕是诱敌,也不敢擅自追击,因此全都选择了固守防线。

而武破虏就没那么客气了,他一面通报各路人马,一面指挥大军紧跟狄军的脚步,迅速接管了整个荆州。同时向广信传讯,请楚王回驾主持大局。

虽然同为反狄联盟,可察合津和大华的偷袭却瞒过了楚国阵营,楚国对此作何反应,是否趁势发起北伐,这样的重大决策,即便是武破虏也不敢擅作主张。

毕竟,楚王已经醒了。

当年二月初,几乎就在楚国与大狄签署停战协定的第二天,和约中的内容已在有心人的推动下传遍天下。

大狄国内,所有忠于皇室的诸侯、贵族、边将纷纷松一口气,咬紧牙关紧赶慢赶地率军往上京飞奔而去。同样的,那些摇摆不定的中间分子闻讯也不由叹一口气,心不甘又情不愿地动员起手上那一点点可怜的兵马,敲锣打鼓却又慢慢悠悠地踏上进京勤王的伟大征程。

这几乎是天下共识,只要在这个关键时刻,强大的楚国再墙倒众人推的加一把力,大狄必将灭亡无疑。

幸运或者不幸的是,楚王没有这么做。

对外,楚王宣称是情报传递上的误差,让他错过了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而已经白纸黑字签订了的和约,让他无法再度兴兵,以至失信于天下。为此,他甚至下发了罪己诏,痛陈自己中计失机的错误,悔意甚诚。

大部分的百姓都相信了这样的说法,既为国家错失良机感到万分可惜,又为自己君王的诚实守信感佩无已。有识之士就没那么好糊弄了。他们下意识地肯定,这绝不是真正的原因,却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猜透事情的真相,包括楚国朝堂的高层们,也一样满腹疑惑。

他们只知道,情报传递的误差已被主动投诚的沙克珊弥补,甚至包括沙克珊在内,刘彤、孟大牛、穆文……几乎所有人都劝说刘枫趁势进兵,借着大狄的这场祸乱一举夺取天下。

可是,刘枫依然拒绝了。他独排众议选择与大狄达成停战,条件倒是开得比较高,要来了整整二州之地。群臣众将纵使心有不甘,却也多少解了气。

按照和约规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徐州和扬州的留守狄军分批撤离,虎翼军的薛晋鹏、杨胜飞部随即接收了地盘。楚国的版图兵不血刃扩大了三分之一。如果加上武力夺取的荆州和青州,那更是扩大了一倍有余。

更重要的是,楚国的领土真正连成了一体,青州,再也不是孤悬境外的一块飞地,军队和粮草都能从陆路直接运抵,速度虽然没有海路快,但是运力却是成倍增加,这对于缺粮的青徐百姓来说,不啻于天大的喜讯。

另外,太子乾昊软禁二位大督帅,卷走了二州四十万讨伐军主力,因此几乎所有的军人亲属全都举家北上,无形中为大狄挽回了巨大的损失。

可是同样的,不少边境地区的百姓趁乱翻越国境,投入楚国的治下。原因无他,眼下的大狄不但兵祸横行,更在遭受饥荒,而天下唯一不缺粮食又坐享太平的,只有楚国。

二月十五,楚王率军从临淄出发,从陆路南下回归广信,顺便巡视新纳入版图的领土。随行护驾的兵马,除了铁卫营外,还包括刘彤的无颜军铁骑、穆文的新编虎卫营、沙克珊的新编熊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