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页(1 / 2)

将血[校对版] 河边草 2413 字 21小时前

再者说了,没钱的男人是条虫,有钱的男人却无权,在某些人眼中也是条虫,有权却不够大,还是逃不脱旁人摆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男儿在世,讲究的是一个封妻荫子,要掌权,还要掌大权,这才不枉了在人世走这一遭。

金银细软,田地屋宅比起世间权柄来,实在算不得什么。

废话少说,直到徐春念到,晋大将军赵石,三等定军侯,三品冠军大将军,赏金鱼袋,荫庶长子赵君玉,云骑尉。

赵石老娘,妻子,皆有封赏,晋其母,渭河郡夫人(沿唐制),其妻,范氏,柔福夫人。

可谓是一门皆荣,果然赏赐丰厚的让人难以想象。

此时的赵石,一跃已为大秦众将之首,没有之一,即便是大将军张培贤,也要稍逊一筹。

而此次一战,却直接封出两个侯爷来,可见乱世当中,军功之赏,实非其他可比。

这也象征着,随着大秦统一天下的步伐,将军们终于用敌人的鲜血以及累累尸骨打破了旧有的官场限制,为自己和子孙建下偌大的基业,而这,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可以想见的,将来在大秦铁骑纵横天下的过程中,定会有更多的杰出将领涌现出来,破城之功,斩将夺旗之功,灭国之功,等等,到那时,封公封王,也就不再是什么梦想了。

堪称冗长的圣旨宣读完毕,递到赵石手上,徐春换上笑脸,一把掺住赵石胳膊,恭喜道:“侯爷快快请起,也好让咱家恭贺一番,讨个吉利。”

与到河中宣旨的大太监气度实在不同,皇帝身边的人,真正的不一样。

一家子纷纷起身,恭喜声也连成一片,喧闹异常,赵石不欲过分张扬,很快遣散众人,又将圣旨以及颁下的印信妥善放好,这才命人招待好随行传旨之人,自己则陪着徐春到正厅叙话。

等到香茶果点摆上,正厅中安静下来。

徐春笑起来却是显得亲近了许多,“侯爷一去两载,咱家在京师时常挂念,今日见侯爷安然无恙,且载誉而还,陛下也不吝厚赏,当真是可喜可贺,啧啧,封妻荫子,以侯爷当今威势,当真是百年难得一见啊。”

赵石也笑,封赏下来,还如此丰厚,确实让他心安不少,但宫宴阴影还在,又有许多事不知就里,再加上……封赏虽厚,却未提及半点实职,这心就算放下,也是放在半空中的。

目光闪动中,他的位份已是非同寻常,但面对的这位大太监也非是当年那个从树丛中连滚带爬出来,无足轻重的小太监了不是,所以,有些话也就不能说的太随意了,“些许辛劳,却得如此厚赏,实在令人惭愧,还望公公回去回禀陛下,臣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徐春肃容听了,道:“侯爷放心,此话定然会传到陛下耳中。”

接着两人闲话几句,见徐春有告辞之意,赵石已经知道,这位估摸着是不欲再与宫外有什么瓜葛了,想想也是,此时情形,与当年已是迥异,宫内太监交结朝廷大将,一个不好,谁也得不了好去,其实不光是现在,便是两年前未曾离京之时,这种日渐疏离的感觉就已经有了的,如今只是被证实了而已。

这事也怨不得谁,宫中太监不能干政,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而他已经是定军侯,冠军大将军,说是位极人臣,还差着一些,但也差的不多了,这样的位份也无须再冒着杀头的危险,交结宫内太监们。

不过当此之时,总有阴影在心中徘徊不去,赵石还是笑着试探了一句,“陛下可还安好?昨日宴饮,见得陛下春秋鼎盛,神采飞扬,让人当真欢喜的很,不过在我们这些外臣眼中,陛下也总是……公公朝夕伴于帝侧,定是比咱们清楚多了……”

徐春抿了抿嘴唇,瞅了赵石一眼,最终还是眼神一定,笑道:“正如大将军所言,陛下安好的紧……天色已然不早,咱家还得回宫复旨……”

赵石哈哈一笑,站起身来,“既然如此,就不留公公了,改日闲暇,再多多讨教,来我送公公出去。”

徐春躬身,“不敢,侯爷请留步……”

赵石还是坚持将人送到了府门口,早早已经有人封好了些礼物,塞到了一个小黄门的手中。

见传旨众人渐渐远去,赵石微微摇头,他本来最关心的是太子现在如何,但只试探了一句,就被堵了回来,再问也是徒劳,而一旦言及太子,以徐春现在的姿态,谁知道会不会将这话传给皇帝陛下?

而今皇后一去,曲氏在宫中的势力必定大涨,谁又知道,此人和那边是不是有什么瓜葛?所以,有些话,还是不要出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