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页(2 / 2)

因为他担心以前卡勒部的朋友变成了敌人,而敌人却一下成了自己的朋友,这样的变化,很难让人适应下来,尤其是那些曾经跟克烈部作战的战士们。

不过现在,这一切的担心都却都不见了踪影,丰厚的奖赏,以及卡勒部在鞑靼人中尴尬的处境,让本不善战的卡勒部上下,都充满了作战的欲望,他们已经顾不得思索敌人是谁,他们只想重新找回属于卡勒部的荣耀而已……

不去说卡勒部的变动,在忽难离开大帐之后,赵石立即便将木华黎,王胜保等骑军将领召到了大帐之中……

开始聚众商议将要到来的战事该如何的进行,在这之前,已经商议了几次,但缺乏与草原大部胡人交战的经验的秦人将领们,对于战术上该如何跟胡人交战,并无多少有用的意见。

只有木华黎屡次提到,跟乃蛮人的战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能先跟他们纠缠,也就是说,杀死他们的部众,抢掠他们的牛羊,还要隐藏自己的踪迹,直到找到乃蛮部的主力,再寻机跟他们决战……

而他也郑重的指出,草原战士在作战的时候,分外的灵巧而坚韧,一旦被他们找到大军的踪迹,他们会像狼群一样咬住你,不会让你再次脱离他们的视线之中,一直等到你疲乏不堪,才会将主力带到你的面前……

第0969章 战术

当然,木华黎所说的,也正是蒙古人常用的作战方式,乃蛮部也许会有不同,但应该也很有限才对……

草原上的战争与厮杀,在木华黎看来,是十分简单而粗暴的,不像汉人军阵相搏那么复杂,也没有国武监兵书战策上那么多的花样。

许多时候,战事的过程都差不多,两部开始交恶,或者越来越近,开始争夺草场,之后两部派出战士,寻找到对方,展开厮杀,被打败的一方逃走,战胜的一方追逐,直到将敌人全部杀死或者吞并,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将对方驱逐出去也就算了。

像蒙古诸部与蔑儿乞人,塔塔尔人等部族这样的世仇的战争要复杂些,但其实也差不多,敌人强大了,就会蚕食属于你的草原,年年过来劫掠,杀死你的战士,带走你的部众和牛羊。

而当蒙古人强大了,一样会是如此,而像那样面对面,杀的血流成河的战事,在草原上很少见,如果发生这样一个情景,双方的战士面对面冲锋,只能说明其中一方已经有了胜利的把握,或者双方都具备必胜的信心,才会发起那样的决战。

不然的话,即便发现了对方主帐的所在,也是不能那样拿着战士的性命和鲜血去博取胜利果实的,因为两败俱伤的部落,总会很快都消失在草原上,成为别人的奴隶,对于蒙古诸部来说,战士是最宝贵的财富。

他在蒙古诸部的时候,经历过很多部落间相互的仇杀和争夺,蒙古战士给他的印象,就是如此了,他们像雪原上的狼群,凶暴而嗜血,但却极为聪明。

他没有听过胡人与汉人打起仗来会怎样,但按照他对双方的了解,这次大帅北征草原,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没有带过多的步兵前来,不然的话,他认为,按照蒙古战士的作战方式,步兵将成为他们攻击的主要目标。

那样不但可以牵制住秦军的骑军所部,而且还能不但的消弱秦军的实力,而笨拙的粮草辎重队伍,更将成为秦军的致命软肋。

大帅果然是英明的,在诉说着自己的意见的同时,心里赞美着。

当然,在他看来,全部皆为骑军的秦军优劣之处也十分的明显,与草原骑兵作战,如果很快发起决战的话,秦军将有极大的胜算,而要拖延下来,秦军的胜算将越来越低,天时地利人和,很可能都会离秦军而去。

所以他的意思时,决战越早越好,寻找到对方的大军,冲上去,就这么简单,即便敌人的数量再多,他相信,久经战阵,以鲜血和尸体淬炼出来,以严明的军纪作为约束,以精良的盔甲刀箭装备起来的秦军,在士气旺盛,精力充沛的时候,于正面决战中将是不可战胜,两万五千秦军将士,足抵十万乃蛮部骑兵……

但另外一位和他地位相差仿佛,与他还有同窗之谊的赵石心腹悍将王胜保却不怎么同意,他觉得,当然,不是完全不同意木华黎的主张,而是在战略上有着不同的意见。

他以为,劳师袭远,乃兵家之大忌,两万余秦军将士,像胡人那样来回奔波,会让战士疲惫,士气低迷,有可能在决战之前,便会失去几分胜算。

不如坐等敌人找上门来,以逸待劳,乃蛮部的使者不是来了吗,乃蛮部的斥候也在周遭游弋,就在这里,等他们过来,将这里当做战场,一战之下,打掉乃蛮人的气焰。

木华黎则辩驳,如果乃蛮人不跟咱们决战,而是扑向云外云中怎么办,那样的话,将使鞑靼人受到惨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