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页(2 / 2)

但话说回来了,在朝堂上最怕的其实也在于此,一些事情之上,可以争而辩之,无论成与不成,却也于自身无多大损伤。

不过怕的就是在一些陛下已经下定心意,并得到了一些重臣的支持的大事之上,一旦受到阻挠,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就像当日景兴鼎革,在杨感去位之后,即便是那些在朝中根基深厚的重臣,也没有人敢于当面阻之,只是在私下里施些手段罢了。

若他方才所言之事,真如赵石所说……李吉想到自己之前不止一次就此事与同僚论之,当即便出了一身的冷汗。

私下议论也就罢了,之后若再按照惯例,上书言事,中书则联接友好,借机攻讦,他这个户部尚书可能就要做到头了。

想到这里,李吉不由抱拳拱手,多少带着些诚意的再次道:“多谢将军提醒……”

赵石微微点头,也不再多说什么,这个人情,算是卖给李家的,之后与李圃相谈,若再有什么,也就不要怪他不客气了。

说实话,朝堂上的事情,他并不太熟悉,只是听的多了,也还能摸到一些脉络,相比之下,李家这两位大人,却都是此中老手,闻弦歌而知雅意的本事,非他能及。

他们吃亏就在于,掌握的信息并不对等,这就是皇帝宠臣独有的优势了,就算是李圃这位同门下平章事,也少有机会和皇帝陛下对坐饮酒,商谈军国大事,皇帝陛下的心腹之言,也许能听得几句,但相比赵石,却还是差的远了。

皇帝陛下会对赵石推心置腹,不但因为他有着拥立之功,而且,在于十几年的交情,在于赵石向来对当年的皇后娘娘敬重有加,还在于,赵石当年一直便是太子一系,从来不曾变过。

这样的际遇,数遍历朝历代,不是没有,但却只那么两三个而已,但有着赵石这样的才干功绩者,却可称得上绝无仅有了。

所以,赵石提兵,北上草原之事,不独独李吉一个,朝中也是多有议论,但已得陛下鼎力支持,又有着极为明确的目的,在这个上面做文章,也只能说李吉存心不正,心思也嫌太过急切了些。

可以说,膨胀中的李氏一门,实际上和郑氏一样,都在寻找着机会,他们对自身的缺陷之处,都已察觉,对将来,也都有着规划和谋算。

将来怎么样?谁都明白,大秦一统天下的脚步已经迈开,根本不可能停下来,到时中原烽烟四起,长安大族们怎么可能眼瞅着将军们在外建功立业,而无动于衷?

相比插手兵部,在朝堂上对军国大事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让自家子弟投身军旅,一刀一枪的拼杀出功勋来,则显得是那么的艰难。

因为这些世家子弟谁愿意到投笔从戎,用性命去换功劳?他们的才干,他们自小接受的教诲,以及富贵荣华的生活,都决定了,那样的决心不是轻易能够定下的。

文武殊途,在这一刻,显是分外的明了。

……

回到当前,李圃沉吟了片刻,渐渐,脸上带出了些笑意,相比容易意气用事的李吉,他更能沉得住气,胆子比李吉更大,更敢说话。

从来,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便不是一个面团团的老好人,和当年杨感相比,李圃少了几分文采,或者才干心胸也都有所不如,但他这人胜在厚重,敢作敢为,这让其人耿直端方之名,传于朝野内外。

实际上,对于这样的情形,他并无多少意外,而他也很高兴,赵石能挫一挫这位堂弟的锐气。

景兴鼎革至今,他在朝中政敌渐多,与王家,郑家之类的大族也都渐行渐远,即便是在家族之中,威望在远不如从前了。

以李吉为首的一些人,正在挑战着他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