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页(1 / 2)

将血[校对版] 河边草 2211 字 21小时前

而话说回来了,以如今的大势,若不能速战速决,倒不如弃之不顾,开始平定中原的战争,所以,此战的基调早已注定,不会有所更改了。

商议多时,朝臣们才陆续告罪退出乾元殿,如今大事一旦定下,朝臣们不会再做他想,大秦这里的朝廷政争,还显简单。

若是搁在后周,不定就会有人想着此战若败,我能从中得到些什么,想来想去,其实唯一的法子便是拖住前方将领们的后腿,前方战败,后方得利的事情,在后周或是北边的金国那里,已是层出不穷。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了权位,不择手段,不顾一切者,大有人在。

大秦朝堂之上,或明或暗的争斗并不鲜见,但显然,蒸蒸日上的国势,让想法本就偏于简单的秦人,还无法想到勾结外敌,构陷于对手这样的手段。

归根结底,他们并不是连年战败,党争日烈的后周,也不是胡汉相争,你死我活的西夏,金国,更非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的南唐。

大秦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无论朝堂臣子,还是贩夫走卒,都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态,与其他诸国之官吏百姓,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在事关社稷的军国大事上,一旦有了决议,对于这些朝堂重臣来说,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尽心竭力,将自己手中的事情办好办成,而非是头一个就想到,在此事上怎么来打击政敌。

换句话说,每一国,每一朝代,在朝堂上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风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后世之评价,也多是依照这样的风气而来,比如说风气好了,便是君明臣贤,风气坏了,便是主昏臣庸。

话说的有些远了,回到正题。

直到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和枢密使汪道存结伴而出,在殿门之前,两人互相施礼告辞。

看着仿佛瞬间便苍老了下来的汪道存,李圃嘴唇嚅动,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化作了一声长叹。

“汪兄,多多珍重。”

汪道存苦涩的笑着,回礼道:“汪某为官数十载,也该是过些清闲日子的时候,过后自有辞呈上达,到时还请李兄念在多年同僚的份上,在陛下面前转圜几句,汪某……唉,不想却有今日,李兄大才,任重道远,以后也请珍重。”

李圃微微点头,还想说什么,但又止住,只是默默又是一礼,便掉头去了。

汪道存望着李圃的背影,心中苦涩难言,半晌,才又缓缓抬头,望向在冬日阳光之下,闪闪发光的乾元殿牌匾,目光久久不曾离开。

直到旁边送出来的太监,觉着这么站在乾元殿门前,不太合适,轻声提醒道:“汪大人,汪大人,咱们是不是……”

汪道存愣愣的回过头,眼圈却已经泛红,声音嘶哑道:“就走,就走。”

一边说着,一边低垂下目光,蹒跚的移动脚步,脊背却已无法控制的佝偻了下去……

最后一搏,终究是一场空……

而赵石此时还留在殿中,群臣离去,殿中安静了下来,成武皇帝却没有一丝的疲惫,说话也随意了起来。

挥手屏退殿内宫人,成武皇帝带着一丝兴奋,不过说话的语气还是有了几许恼怒,“没想到,汪真如竟如此不知进退。”

赵石抿着嘴唇,这话他可不愿意接,不管怎么说,身为枢密使的汪道存都乃武臣之首,私下里说说也就罢了,在皇帝陛下面前,还是不要轻易议论为好。

不过皇帝陛下也只是唠叨一句罢了,若是当年正德年间,一朝枢相,也算是举足轻重,而到了景兴一朝,枢相的权势便渐渐消弱,直到如今,却已好像无足轻重一般了。

实际上,这也同样意味着,枢密院权力的变迁,渐渐失去对外间将领的掌握的枢密院,权力自然而然的便来到了一个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