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页(1 / 2)

所以,这些右厢军司的将领们做的分外大胆,只给留下了过冬的粮草,其余都已不知去向,即便是李成忠自己,也不太清楚,这些粮食什么的,到底都流入了哪些人的口袋。

可以说,右厢军司诸将,在其中都分到了不少的好处,到了开春季节,李成忠还在想着,收了自己好处的那几位大人,应该能加把劲,往西凉城这边,再运上几批粮草,那样一来,大家伙的好处定要更多一些才对。

可惜的是,他这里还没等到朝中的消息,却已经将吐蕃人给等来了……

一连几日的攻守之战过后,如果说底下大胆一些的军兵,就像李大勇等人,多数会觉着番人蛮子虽然来势汹汹,但接着坚城之利,就算不能将番人击溃,自保却应无虞,还能轻松的笑声几声的话,那么一到晚间,就聚在李成忠府中的各部将领们,就可谓是心知肚明,死气沉沉了。

外间没有援军,因为根本没机会派人出去请援,内无粮草,因为右厢军司的粮草多数都是经他们之手运出去的,他们到现在最后悔的也许就是没跟着粮草一起走罢了。

在这些军中大将看来,如今的情势,只能用险恶来形容。

现在靠着各部积蓄还能勉强支撑一时,但实际上,只要吐蕃蛮子等在这里,不用怎么打,城中自己就会乱起来。

吐蕃蛮子没来之前,就已经险些酿成兵变,那就是明证,西北凉州地界,军人们向来胆大妄为,杀官造反其实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比之左厢军司更难管束,若非如此,朝中也不会有人提议将西凉重镇送给秦人。

历来右厢军司上下,也多有怨言,说是右厢军司是后娘养的,不能借着商道之便逐利也就罢了,粮饷上也无法跟左厢军司相提并论,守着这荒凉地界,着实眼红东边银夏等处富得流油的家伙们。

当然,现在说这些都没什么用了,右厢军司势弱,也不是一日两日的工夫造成的,其中的原因,也非是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的。

到得现在,右厢军司实已穷途末路,这个情势许多人心里都是明镜一般。

从吐蕃大军来到城下,联营遍布十数里,李成忠带着众将只在城头看了一眼,心下骇然之余,头一个想到的便是,此城已不可守。

事实上,跟他一样心思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三日以来,众将议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李成忠只是命众将安抚军心,却拿不出一点办法来退敌,而众将议论纷纷,说的虽多,却也只能说是坐困愁城,无计可施。

……

“姑父,城南城西被围的死死的,看样子是出不去了,咱们得……早做打算啊……”

此时已是深夜,李成忠府邸中,李成忠面沉似水,听着外甥在那里着急上火的劝说,只是一言不发。

不过看上去平静,心里却已是在暗暗后悔,当初将亲眷送走,其实他自己也已有了离去之意,只是朝廷那里有人送密信予他,让他收拢人心,一旦议和事成,绝不会让他没个下场……

实际上,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来的意思,李成忠再明白不过。

时至今日,虽说右厢军司已呈穷途末路之势,但毕竟右厢军司驻守西夏西南久矣,多年以来,见的阵仗不比左厢军司少,和回鹘人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牵连。

换句话说,右厢军司的底子,在西夏各大军司当中,那要算得上是厚的,就算这些年情势急转直下,但军中之精锐还是留了一些下来。

而关节之处就在这里了,朝中之事,身为党项皇族的他再是清楚不过,这些年来,朝中风波实际上就是皇帝和国相之间在斗法。

说起来也是可笑,自太祖元昊立国,除太祖元昊南征北战,国朝上下无有不服之外,以下历代帝王皆都受制于人,少有人能像太祖元昊般乾纲独断的,不是政出后宫,就是主弱臣强。

这般一来,皇帝与外戚,皇帝与臣下之间的斗争,简直是无日或无。

好在的是,左右厢军司以及各大军司相互掣肘牵制,从来没有哪个将军接着兵权在手,于朝堂上话事,不然的话,西夏也不能存世至今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