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和那些日渐腐朽的党项贵戚不同,阿绰此人却是正经的军功起家,家族中人世代从军,皆在野利一族帐下听令。
到了阿绰这一代,情形终于有了些变化,与野利家族有着姻亲的李氏,出了一个李元康,野利氏渐渐势衰,阿绰这样的家族,也便慢慢靠近了这个皇族旁支。
阿绰少年从军,因在白马镇燕军司剿除沙匪的战事中,屡立战功,遂调往甘州为镇守副将,受右厢军司辖制。
回鹘人挥兵伐夏,阿绰曾率兵镇压甘州回鹘之乱,又随右厢军司破回鹘大军于沙洲城下,积功为甘州防御使。
后逢右厢军司之乱,率甘州兵马随李元翰平乱,因此,自知杀戮过甚,与右厢军司诸将结怨深重,战后,遂上请朝廷他任,于是调任静塞军司副将。
接下来,又率兵随李元翰四出平乱,深得李元翰赏识,在叔父李元康面前力荐阿绰。
于是,一年之后,静塞军司司主因贪渎事,去静塞军司司主之位,阿绰顺理成章的接任了静塞军司司主之位,成为了西夏军中屈指可数的大人物。
现在,他在城头之上,一脸平静的望着城下秦军的大营,既无沉重的神情流露,也无轻松的表情展现。
也许是觉得气氛太过压抑了,这才笑了一声,外貌粗豪的他,却有着清亮的嗓音,“也不算多嘛,只有十几万人马,如此不将人放在眼中,看来秦狗的那位大将军,胜仗打的太多了些……”
根本未提前几日的失利,这番话也更像是自言自语,但却一下安定了众将的惶恐之心。
阿绰虽任静塞军司司主日短,但上有国相大人支持,下有旧部听命,身上又有着那许多的军功,虽渐渐脱离左厢军司辖制,却又与左厢军司司主李元翰有着交情,在静塞军司威望实已是不作第二人想。
一番话,略微带着些调侃,却有着难以想象的效果,凝重的气氛一下便松缓了开来,其中有人想说什么,但不由自主的望了望城头旗杆上的那颗人头,也就立即闭紧了嘴巴,要知道,那颗人头的主人,却是正经的国朝贵戚……
就这么被砍了脑袋,顺带着,还断送了好些着力巴结他的汉军将领的性命,不过现在想来,秦人也是汉人,有那许多汉人在城中,可不让人觉着不够踏实?加之此人向来骄横,军中众将与其人结怨者,不在少数,此人死了,却也可谓是大快人心。
如今败是败了,也损了些人马,却也不虞城内汉军闹起来,又让麾下军兵,见识了一番秦人的厉害,虽有损于士气,却也凝聚了人心……
嗯,在十余万秦人大军面前,谁见了这等威势,也只会头皮发麻,又谈得上什么士气了?
在大敌来临之前,铲除异己,又能凝聚军心,这等手段,在党项人中,可不多见……
他们这些人,还是少说话为妙,不然不等秦人攻城,不定就要派了他们出城送死了呢。
第1241章 韦州(二)
“秦人远来疲惫,但士气正旺,所以,不能出城与其野战……”
“汉人兵法上说过,守城而不出城,必不能长久,但要知道,灵州与我韦州不过百里,横山诸部也不算远,援兵不久必到,而我等于此多守一日,秦人士气便弱一分,到时,秦狗坐困于坚城之下,而我援军大大集,必能破之……到得那时,诸位皆我西夏功臣,加官进爵,又算得了什么?”
阿绰在城楼之上娓娓道来,声音中渐渐带出了慷慨激昂之意,众将听了,虽然瞅着城下连绵不绝的秦人军营,觉着韦州城未必能守到援军到来那一日,但心中却已渐渐安定。
更有几个素有勇名的家伙,想到若真能如将军所言,大破秦狗于韦州城下,可不就是堪比当年大破秦军三十万的功劳?想到此处,不由眼睛放光,做起了美梦。
阿绰环视众将,诸将神色尽收眼底,于是话锋一转,“不过旁的什么,诸位也应该知道,此次带兵前来的是哪个,此人名声又是如何,若让其破城而入,我静塞军司上下,当无幸免之人……”
“我阿绰是党项人,诸位也非汉人,所以,也不用存什么侥幸之心,不如死战于此,即便战死,也不会让秦狗小瞧了去,总好过跪着让人砍了脑袋……”
“好了,不说那许多,传令,将所有汉人聚拢起来,让他们守第一阵,擅自逃走者,杀,散布谣言者,杀,防守不力者,杀,三日之后,城中汉人,老弱尽数斩之,女人皆贬为奴隶,军中各部任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