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8页(2 / 2)

公式般的回答,肯定无法让皇帝陛下满意,当然,大将军赵石的意思和朝臣一致,也让皇帝陛下心安了一些。

也就是说,大将军赵石对立皇长子为太子,并无异议。

皇帝陛下叹息了一声,感慨道:“立下储位就能安天下之心了吗?朕看不见得,大秦立国多少年了,也没见几个太子能真的登上皇位的,就算是朕,当初可也不是……唉,这储位立下又有什么用?”

赵石闭紧嘴巴,一句话也不接了,皇位继承,他已经参与了两次,皇家的这些人,真的不好相与,最近一次就是被对面这位皇帝陛下坑了一把,他是真的不想参与第三次了。

看着赵石的样子,皇帝陛下既有着心安,又有些不满,最终只能哭笑不得的哼了一声……

第1296章 君臣(三)

“不如立下嫡长承位之法?”

皇帝陛下幽幽道了一句。

赵石摸了摸下巴,这就是另外一个严肃到极点的问题了,朝中一直有着这样的声音,因为大秦皇位争夺的太过激烈,让朝臣们总是无法安心,而嫡长继承之制,好像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唯一办法。

实际上,自大秦立国以来,这样的声音从不曾断绝,但就皇位继承上而言,大秦历代君王都很固执,不愿更改祖宗法度,每每立下储位,也都是象征性的,几乎每隔上十几二十年,大秦君王都会让年轻力壮的儿子们登上夺位的舞台。

这对大秦无疑是有好处的,能从诸子中脱颖而出者,自然不会昏聩无能。

但话说回来了,缺点同样明显,随着大秦越来越强盛,诸子夺位越来越激烈,产生的内耗也越来越大,这么下去,早晚有一天,会让大秦分崩离析。

但要说由长子来继承皇位,也是利弊参半,这里面的事情多数人都能说出一二,便不一一细表了。

可以说,这是封建集权的王朝面临的痼疾之一,没谁能在这个时代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赵石也断然不会拿什么参政议政来说事,那是取死之道,他从来不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沉吟良久,才苦笑道:“陛下,微臣说句实话吧,立嫡立长,微臣以为,是保全基业之良法,取的在一个安宁稳固上,让上下安心而已。”

“我大秦历代君王知其利,却不取之,为何?因那时大秦偏处一隅,四面皆敌,历代君王皆深知为帝之艰辛,所以为国家计,断不容平庸之人登位。”

“而今,中原一统之机已现端倪,陛下以为时机到了吗?”

皇帝陛下深深的蹙起了眉头,他从赵石的话里感觉到了反对的意思,却并不算明确,但这已经够了。

他和景帝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能够为臣子多考量一步,只这一步,便能显出宽容来了……

所以,他能体谅赵石不愿再参与皇位继承的心思,能够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更是不易。

是啊,中原未定,中原战事和平灭西夏完全不同,也不知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个时候,若他有个三长两短,登上皇位的儿子,若太过平庸,骄兵悍将在外,朝中臣子志得意满,稍一不慎,岂非前功尽弃?

他本就不愿早早立储,对立嫡立长之说,也充满了反感,只是为国事计,再加自己登位是那般惨烈,所以才有了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