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0页(2 / 2)

这样的念头在赵石脑海中一闪而过,但却并没有怎么在他心里留下痕迹,还是那句话,朝臣的新旧交替,跟他没多大的关系,他立下的功劳再多,也当不了同门下平章事不是?

赵石心中微暖,在兴庆接到皇帝陛下口谕留下的阴影也消散了不少。

遂道:“陛下,微臣说句实话,微臣多年领兵征战,没感觉出什么,领兵打仗,微臣分内之事,就像朝中诸位臣僚一般无二,文官治理天下,而我等武官,自然要为大秦开疆拓土,微臣乐在其中……但这一次伐夏……”

赵石摇了摇头,喝了一口酒,“山川阻隔,风沙狂野,费劲心机,才一战而定西夏,臣自小从军,至今差不多已经有二十年了,经此一战,臣终于感觉有些累了……”

不等赵石再说什么,皇帝陛下已经变了脸色,照这话头说下去,岂非要辞官归田?

皇帝陛下殚精竭虑,自从知晓赵石有伐夏之意,便一直暗暗为此做着准备,封赏之事,在皇帝陛下看来,不是什么难事,拖延至今,却是要让朝中有太多反对的声音罢了。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等到赵石这么一番话。

想到大将军赵石若真的辞官不做,皇帝陛下心里竟然有了隐隐的恐惧,朝野上下忌惮于大将军赵石不假,但却没有人会否认,如今大将军赵石已然成为朝廷最坚固的那根支柱……

有了大将军赵石,可以上承天子,下慑群臣,更可镇住外间那许多骄兵悍将,有了这样一根支柱,大秦稳若泰山,甚至于,军前将士不会因朝廷争斗而烦恼,因为上面有一位大将军赵石顶着呢。

而朝中文武,也不用担心军前将领们乱来,因为大将军赵石犹忠于朝廷,可以说些许乱事,大将军赵石能做到令到即平。

这样一根支柱若突然间没了,那后果,即便是皇帝陛下,也无法不产生恐惧之感……

大将军赵石如果辞官,河中,河东肯定要闹起来,西北战事刚刚平静,也会出现反复,朝中的大臣们呢,能做什么?

一定也是焦头烂额,与大将军交好的又该如何安抚?会不会外间没乱起来,朝中先起了内讧?

即便没有这些,这皇位若没有了大将军赵石的支撑,也会摇摇欲坠吧?

皇帝陛下没容赵石继续说下去,甚至不愿去想,这是不是大将军赵石在表明自己的不满,以退为进,因为以他对大将军赵石的了解,这样的可能性极低。

皇帝陛下的脸色凝重的好像在对待生死存亡的大事,“柱国难道忘了昔日你我的约定?难道忘了你我的一番雄心壮志?天下群山,吾与君共之,大业将成,柱国难道要离朕而去吗?”

第1298章 君臣(五)

皇帝陛下大急之下,爱卿也不叫了,直接唤起了赵石的表字,长安之乱后,少有提起当初密谋诸事的皇帝陛下,也再次说出了那句着实令人心动的承诺。

不过这次注定是皇帝陛下自己吓唬自己了,也顺带证明了赵石在朝中非同以往的地位,这也正是自古以来的君王对能臣猛将既爱又恨的根源所在。

有时候,一个人横空出世,足以改变一朝一国乃至于天下大势,赵石正在这条路上顺顺当当的走着,突然间露出我不玩了的意思,将皇帝陛下顿时唬的不轻。

好在,这里没有旁人,不然的话,传之于朝野,群臣不管怎么忌惮于大将军赵石,听到这个,恐怕也就有一番纷乱,朝局立时不稳。

就算误会澄清下来,可想而知,朝臣们在被吓了一跳之后的反应,将是如何的激烈,大将军也能立时被弹劾的奏章给淹没了。

这玩笑真的不是随便开的,传出去丁点风声,都会让朝臣觉着,大将军这是在威胁朝廷,对朝廷的威信也会造成沉重的损害,文官们还不得反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