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安抚大同百姓,于是朝廷借修建行宫之名,行赈济百姓之实,实际上,很多东西都被河东截留,用在了地方上。
而现在朝廷明旨,要修建大同行宫,这就不一样了,大同那里必定要建成一座行宫,不会再允许地方截留。
这是什么意思,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将皇帝陛下行宫修在大同,晋国公的封地上?怎么琢磨也不对味儿。
不过,朝廷有这个意思,定然不会没有原因。
很快,参与了商议此事的大臣们便开了口,并随即流传了出来。
为抚草原诸部,以后每五年,皇帝陛下都会北行一次,于大同接见草原诸部首领,宣之以威,抚之以礼,以平草原边患。
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朝廷还在商议,当然,是皇帝陛下亲自北行,还是派太子代皇帝陛下前往,这就要看当时的情形了。
至于晋国公以及其封地,大臣们笑而不语,等人问的急了,才含糊的道出一句,晋国公之爵,又非世袭罔替,行宫在封地之上,正好护得皇帝陛下安危,震慑心怀叵测之辈。
许多人听了,都是若有所思,朝中从来不乏聪明人,揣摩之下,抚掌大笑。
有人问之,便故作高深,直到其意以足,才笑曰,赵大将军破财矣。
于是,很多人便豁然开朗,可不是嘛,晋国公听着虽然显赫无比,但行宫所在,每次皇帝陛下出巡,大将军赵石能够置身事外?
这么一来,每五年一次,众人想想都不寒而栗,皇帝出巡,那该怎么来接待?又得耗费多少资财?想到这个,多数人都是一阵牙疼。
第1302章 孩子
逢到新年,朝中传言纷纷,到最后,也愿意就此事再闹腾了,晋国公就晋国公,重臣们和皇帝陛下都商量好了,更是明旨下发,早成定局,朝廷也从没有在这样的事情收回成命的先例。
又有着这样那样的解释,弹劾大将军赵石,还是弹劾中书重臣?或者让皇帝陛下下罪己诏?
显然这都不太可能发生。
不过不管怎么说,晋国公,算是大秦第一位实领一府封地的国公,大将军赵石已经创下了太多的第一,朝臣们多数已经麻木,也没谁再在这个上面说三道四。
到是从晋国公封号转开视线之后,朝臣们觉着,以大将军赵石的功勋,除了那个封号有些不妥之外,其余只领了一个枢密副使,这样的封赏又好像太轻了。
这几年,枢密院大权旁落,被兵部挤兑的厉害,但这一次封赏过后,李承乾晋枢密使,张承晋枢密副使,加上大将军赵石,大将军种燧皆在枢密院有着职位。
这么一来,枢密院威势顿时不同以往,可以想见的,在之后的年月里,将死死压住兵部……
不管外间如何,大将军赵石得到封赏之后,兴国公府,嗯不对,应该称之为晋国公府却已经一片欢腾。
和其他人的封赏比起来,晋国公府这里除了封号,封地,职位之外,得到的东西并不多,赵石的妻妾们这次又都跟着沾了光。
晋国公府老夫人晋二品夫人,三位正妻,都在三品之列,连晋国公的妾室,都有着赏赐,除此之外,诸如金银绸缎,这些东西却少的可怜,以往会大方的赏赐下许多田产,这次也是一概没有踪影。
皇帝陛下到底还是要脸皮的,宫中用度今年宽裕不少,其中除了大将军赵石的接济之外,还有一部分西夏一战的虏获。
这次朝廷如此慷慨的封赏群臣以及有功将士,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西夏一战虏获实在丰厚无比,大将军赵石不愧有着搜刮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