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朝廷钦使往来于长安和西北之间,转眼中将西北镇军拆的七零八落,只剩下小猫两三只,还顽固的守候在西北镇军的残骸上,当起了押粮官儿。
当然,这其实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随着大秦疆域的延展,以往守卫边塞的镇军士卒,已经渐渐成为扩张之路上的绊脚石,要么融入新的体系,在沙场上继续他们的辉煌,要么就像西北镇军一般,等待他们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彻底搬开。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殿前司禁军,朝臣们隐约感到了恐惧,景兴鼎革至今,殿前司禁军一直在膨胀,现在,他们的身影,已经遍布大秦各处。
而掌握着殿前司禁军兵权的殿前司指挥使种燧,这个时候终于感觉到了难受。
实际上,身为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的他,并没有多少调拨军队的权力,但身在京师之畔,名义上掌管着殿前司禁军的殿前司指挥使衙门,开始让许多人感到如芒在背。
当然,殿前司禁军前途到底如何,种燧说的不算,朝臣们依旧说了不算,殿前司禁军的变革,必定也伴随着无数的妥协和碰撞。
但在成武六年这一年,是否保留殿前司禁军指挥使这一职位的声音,已经开始屡屡在朝廷之上响起。
不过,这些外间的纷纷扰扰,跟现在的晋国公赵石还都扯不上什么关系,入宫了一趟,跟皇帝陛下说了说自己对战事的见解。
这位枢密副使大人,便抛开了军务,跑到了长安城外,因为国武监开监的日子快要到了,这个时候,已经陆续有国武监生员回转,等待着国武监开监。
第1347章 开监
开监的时候,也正是立威的好时节。
现在国武监生员来历可不像从前了,赵石在那会儿,国武监生员的来历是杂乱无比,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全都不很得意……
现在则不同,国武监中的世家子一抓一大把,来自地方的,来自京师的,来自大秦将门,来自书香世家,甚至于皇亲国戚在这里也不很罕见。
原来,国武监生员在监就读三年,便可肄业,但现在,国武监生员必须在监中呆上五载,才能得到监中教授的评断或者举荐,出监就职。
这样一来,在国武监内的生员数量,便增长了许多,加之连年扩充,如今国武监内在档的生员,就有四千余人,加上国武监内读书练武的童子,差不多六千多号人在国武监中。
无可怀疑的,国武监已经成为一个大型学府,曾享誉长安的长安书院,早已被国武监抛在了身后。
而无论是文风兴盛的南唐,还是如今的后周,也都没有这样大规模的书院存在。
当然,国武监这样特殊的存在,也是吸引众多人前来进学的原因所在,毕竟,这世上,好像也就一个国武监,既可在这里读书,也可以在此练武,文武兼修,这是国武监的独创……
其实不管这些,有些书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便是出过多少高官,有过多少大儒,又有谁在其中教授课业,这才是一间书院得以传世的标准所在。
而国武监,也同样如此,没有逃脱这个范畴,自古以来,一直延伸到后世,这样的准则也不会改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是这么个道理。
国武监的兴盛,确实吸引了很多大秦俊杰闻名而来,其中家世显赫者,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