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要是稍微聪慧一些的人,便能明白,两人行事之所以如此不同,和他们征战杀伐的地界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大将军赵石在蜀中平的是乱匪,在河中河东打的是女真人,在西北则是灭夏之役,对面的是党项人,杀戮众多除了大将军赵石心性有些好杀之外,也可以归咎于形势所迫。
而大将军张培贤领兵攻伐的地方皆为中原腹地,在策略上自然要温和的多,即便是换了大将军赵石过来,手段照样不会太过激烈。
中原之战,最重要便是民心,将所过之处都打烂了,即便定鼎中原,估摸着也只能像前秦一般,得个残暴之名,不定什么时候便亡了。
用这样的眼光一瞧,两人别苗头的说法,其实便成了无稽之谈,不过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谁说了也不算,只看成败罢了。
回到中原战场,此时此刻,秦军情势一片大好,因郑州之战结束的很快,胜的也干净利落,秦军未受多大损伤,前面又已是一片坦途,进围开封指日可待。
之所以用张大虎这样的降将率兵,一个是张大将军不欲担上擅杀降俘的名声,一个就是数万降卒不好处置,解送洛阳,太耗兵力时日,也非常的危险。
更不能将他们留在郑州,那是秦军后路,一旦降卒作乱,影响可是非同小可。
这么一来,也只能用其为大军锋矢,算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一路上,几乎没用秦军动手,前锋张大虎部,几乎没出波折,一路向前,直抵开封近郊。
第1382章 突变
当大秦中军在开封城外数里的青城扎下大帐,十余万秦军已然云集开封城外,只等大将军张培贤下令攻城了……
这个时候,其实大将军张培贤也有了犹豫。
后周京师就在眼前,诱惑不可谓不大,但当年河洛攻守之战,给他的教训太过惨痛了……
洛阳的城墙不比开封高大,护城河不如开封宽阔,无论守军还是百姓也远远不如开封城内众多。
但当年两次河洛战事,却让秦军吃足了苦头……
王佩兵败不说,大将折溪战死于汝州,他麾下悍将孙羽战死于洛阳城头,部将王承业,战死在洛阳城下,镇声将军顾兴河战死在虎牢,偏将苏有成战死于偃师北山……
八千秦军精锐,猛攻偃师而不得,大将王缨顿于虎牢之前,无可奈何,大将军折汇率军攻汝州,碰的头破血流。
那一战,让河洛大军伤筋动骨,张培贤每每想起那一连串战死者的名单,便夙夜难寐,那一个个的名字,每一个都代表着河洛大军中的栋梁之才,却在后周名将孟珙已去的情形之下,一个个战死于河洛。
而今麾下虽有大军十余万,但面对着开封坚城,会不会重演当年故事?
这些犹豫,没法跟旁人说,在中军议事之时,瞅着一个个兴奋的面庞,张培贤知道,开封必须要打,攻不攻的下来,先且两说,只是大军进抵开封城下,若就此退兵,河洛大军的军心士气也就不用要了。
本来,张培贤还想着顿兵在此,看看后周朝廷动静,定下一个城下之盟其实也不错,但现在看来,这样的心思,连说都没法说出口。
他心里只能感慨,大军屯于河洛太久了,各处捷豹频传,连西夏都已亡于大秦兵锋之下,军中将领们对军功的渴望,已经热切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