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石的要求看上去简单,但其中细节才是考校人的地方,如何招募驿卒加入明远司,是不是秘而不宣,还带着军职,饷银怎么发放,传递信笺又该有着怎样的规矩,等等,都需要人来完善。
上官张张嘴,下官跑断腿,就是这么一回事儿了。
直到成武六年的年关,明远司这里也未消停下来,人手越来越多是不错,但要做的事情,也是极多,还要到长安城外的国武监去时常请示,刚刚一个多月,明远司上下就都是叫苦不迭,连过年的兴致都没了。
当然,枢密副使大人会不会放自己等人回家过年,还在两说着呢。
到了年底,枢密副使大人给了明远司众人一个惊喜,俸禄是双份儿的,而且,一应酒肉吃食,甚至还有穿戴物什,都是不缺。
当然,这不会是赵石自己掏腰包,朝廷也不准许官员擅行收拢人心之举,只是晋国公赵石发了话,明远司草创,为使各人尽心于国事,让其无后顾之忧,应该给予犒赏云云。
这真不算什么事儿,晋国公开一次口不容易,根本不用户部吏部什么的张罗,枢密院这里自己就给办了。
但对于明远司的一众官吏而言,这可不是小事了,上官知道自己等人辛苦,特行优容之举,还办到了实处,顿时,明远司人心大振,办起事来,也都利落了许多,脸上也挂上了笑容。
等到腊月里,一家又收到两坛蜀中陈酿,就更没什么话说了,面子里子上官都给到了,再要唧唧歪歪,你当晋国公真的是良善可欺之辈怎的?
在这样的纷纷扰扰当中,明远司总算有了点人模样,大秦成武六年也渐渐走到了尽头,在大雪纷飞当中,迎来了成武六年的年关。
而伴着新年来到的鞭炮声,晋国公府又有了喜事,还迎来了远方的客人……
第1399章 兄弟
大秦成武六年十一月间,大秦太子李珀带吐蕃高僧入长安,随之而来的还有吐蕃人送给大秦皇帝陛下的礼物,当然,也可以称之为朝贡。
来的时机刚刚好,顺便也松缓了一下大秦朝堂上的凝重气氛。
皇帝陛下这回亲自接见了番僧,并挽留他们在长安多呆一些时日。
其实这些番僧也走不了,吐蕃称臣已然不可避免,一群和尚除了在窥探大秦的强盛繁华之外,都着急的想要在这称臣之议上,尽可能的争取好处。
谈判也许不算很漫长,但总归也要几个月的时间,大秦朝廷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几位高僧赐下佛号。
其实,有了这样的册封,也就表示着,吐蕃称臣之议已定,不会有其他什么波折了。
这一次,和草原各部进京朝觐差不多,但是吐蕃人的处境更加的不利,若说如今草原各部还有着一些自主之权的话,吐蕃人就没那么好运了。
可以说,到了这个地步,大秦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吐蕃高地和低地的征服,剩下的,只能是定立规矩,在种种的约条当中,既体现出大秦的宽容仁让,又能让外邦知道大秦的威严所在,顺便,从中取得足够的利益。
皇帝陛下顺手,将此事便交给了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来主持,自然也少不了太子李珀旁观辅助。
这明显是皇帝陛下小小的手腕儿,转移一下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李大人的注意力,很显然,皇帝陛下本人也从长安李氏这里,察觉到了太多的压力,来自臣下的约束,到底会让一国之君怎么想,也许这就是昏君和贤明君主的区别所在了。
但不管皇帝陛下怎么想,身为臣下,却要考量进退的分寸,显然,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乃此道之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