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凉州路的郭猛,驻于玉门关,若非回鹘人请求,不得出玉门关一步,各路人马打生打死,也绝不容引起事端的回鹘人置身事外,而且,很可能他们会是第一个跟契丹人接战的部族。
别看分成了几路,但主力不会有旁人,只能是木华黎所率之草原诸部人马。
其他几路,出兵最多的就是王览部,出兵五千,张钰这里,算是一路奇兵,只有两千人,能不能赶上决战,都是两回事。
至于郭猛部,除非回鹘人被契丹人彻底击溃,他这里是不会出玉门关一步的。
这样一来,后勤补给上,也就轻松的不能再轻松了。
其实不用朝廷担心,各部差不多都能自己解决,无非就是战后犒赏上,要朝廷头疼一下罢了。
毕竟每一场战事之后,对草原诸部都需要给予一定的安抚,粮食,兵器,铠甲等等,自灭夏之战后,已经算是有了先例。
而这次,大秦准备的犒赏,就是银两,取的正是李之问所上之靖胡之策。
当然,这是后来的事情了,不用多说。
还是如之前所说,即便正在酝酿着一场战事,但枢密院这里,却断没有东征之战,或是伐夏之役前那样的紧张气氛。
枢密院正在按部就班的做着今年应该做的事情。
文臣们这时放下了心,他们最怕的其实就是再来一场消耗巨大的战争,拖慢定鼎中原的步伐。
而现在看来,他们之前的种种担忧,确实有点多余。
没有动用吐蕃兵马,主力也将是草原诸部骑兵,这么一来,相当于大秦不费什么力气,就主导了一场战事。
这无疑让朝臣们开阔的眼界,至于这场战事的胜负,他们也不去想了,就算败了,于大秦也是无损,胜了,那还用说什么呢?
灭国之功,原来如此轻易,许多人不由眼前一亮,顿时觉得,驱使异族为己用,妙趣横生啊。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汉唐之时,并不算少,只是他们如今亲身经历,比之传闻更加清晰深刻罢了。
而文臣们也没闲着,今年是科考之年,总不能再闹出像几年前那样的大乱子。
除了这个之外,朝廷经过一轮人事任免之后,官制需要再次进行完善,地方需要安抚,而且,他们需要重整旗鼓,重新得到皇帝陛下的信重。
不能让那些武臣们肆无忌惮的围着皇帝陛下,说三道四,蒙蔽圣听,长此以往,那是要生出大乱子的。
所以,文臣们此时也需要弄出一些拿得出手的政绩,来给皇帝陛下看。
什么是拿得出手的政绩?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非两样,一个是政治上的平稳,一个就是国库。
政治上的平稳,不用多言,朝臣们一直在努力,让成武七年产生的动荡平息下来,从京师到地方,每一个文官,都不想让这场变乱再延续下去了。
而国库丰盈,才是国家强盛的正道,在这个上面,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