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陛下什么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哈哈一笑,稍稍指点赵石一下,便道:“爱卿之言,总能合朕心意,爱卿说得不错,于天下大势之上,我已是占尽先机,即便稍有小挫,又何足道哉?”
赵石笑道:“陛下英明神武,才有今日之大秦,陛下苦心经营至今,得天下必矣,其余,皆细枝末节,不过是费些细致功夫罢了。”
听了这个,皇帝陛下更是舒心,举杯道:“若无爱卿等辅佐,朕再是英明,又能如何?来,饮胜。”
一杯酒下肚,皇帝陛下脸上泛起了些潮红,这些年,皇帝陛下酒量丝毫没见涨,反而好像还低了些。
不过想想也不奇怪,这些年,皇帝陛下极为自制,从不耽于酒色,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若是再无所作为,却也只能归于是天份不佳的原因了,换句话说,就是不是当皇帝的料子……
赵石斟酒,缓解了一下皇帝陛下的忧虑,也该说一些切实的事情了。
“臣跟枢密院几位大人也议了议,调兵以及准备粮草,差不多要两个月,差不多六月间,就可以做到诸事齐备,最好能在九月之前,结束战事,时间紧迫,陛下要早下决心才是……”
两个多月,这就是大秦现在对大型战役的筹备速度。
而成武五年的灭夏之战,因算是早有预谋之下,也还陆陆续续准备了半年。
当然,能有这样的筹备速度,并不排除大秦对中原之地垂涎久矣的因素,但最为主要的原因,却还得归功于这些年来军政之事上的改革。
如果说关乎大秦生死存亡的战争,让大秦整个军事体系都动员起来,一些人会非常震惊的发现,大秦的军事力量,和成武五年灭夏时相比,已是截然不同了。
皇帝陛下夹了几口菜,放下筷子,笑道,“朕与群臣同心同德,何愁大事不成?”
说到这里,目注赵石道:“枢密院那里方略定下了没有?”
赵石微微摇头,“时间紧了些,也定下来个大概,还有些不妥当的地方需要商议,不然应该现在就呈到陛下面前了。”
“大概……爱卿不妨说来听听,朕明日招群臣入宫,也好有的放矢。”
“这个……好,依枢密院诸位大人商议,此次用兵,当兵分两路,一路由虎牢,出郑州,进围开封,一路南下,拖住岳东雷等两淮人马,今年战事,当以攻破开封雄城为目的,开封城破,再图南下,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以靖全功。”
这样的战略,可以说是非常保守了。
枢密院群臣并没有盲目的乐观,考量到南方水网遍布,气候湿暖,不利北兵久战等等因素,才定下了这么一个方略,只等皇帝陛下点头,再议其他细节。
而所谓的细节,就是选将调兵,粮草支应等等问题。
显然,战争一旦开始,这毕将是一场军人的盛宴,许多人会在此战中脱颖而出,就像江善,还没出兵,就已经占据了主帅的位置。
一旦功成,位列公侯,名传天下,不在话下。
这对于每个将军,其实都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这只是对于大秦而言,而对于东宋,也许会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人物,后人也会听说他们的名字。
但在大秦军旅面前,必定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实实在在的功名利禄,只会属于胜利者……
这样的机会,对于赵石来说,也很难得。
但他明智的感觉到,这次盛宴中,缺少他的位置,虽然即便他身在京师,也能分上一杯羹,但相较于前方将士,必定有所失色才对。
所以,他在皇帝陛下这里,没有流露出哪怕一点想要领兵军前的意思,因为他明白,就算他说了,也不过是给皇帝陛下出了一个难题而已,顺便给皇帝陛下心里扎上一根刺之外,最终的结果,不会有任何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