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不是不尊重知识。相反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他非常明白知识的力量。只不过那些之乎者也的知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能有什么用处?那些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文弱书生们对于这个国家又有什么用处?
古代的君子六艺传承到现在,除去读书之外读书人们还能做些什么?古代那些个上马能管军,下马能御民的大儒们岂是这个年代的穷酸书生们能够相比较的?
高阳已经决心接着这次的兵灾人祸重新将一切腐朽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
教育一直都是被所有人承认的立国之本,知识代表一切。高阳没想过让那些读书人们被饿死,他给出了一条活路。在各个府、县甚至是村子里面开设基础学堂。由当地的读书人们负责教书育人。当然不是教四书五经,只是单纯的认识字,明事理。
所有同意加入这一行的读书人们都将继续享受之前的待遇,甚至还有所提高。这对于那些基数庞大的,连年没有成功中举的读书人非常有吸引力。
读书和学武一样都是极其消耗生产力的事情。一个脱产的人至少需要三个人去养活。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可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读书人们十年寒窗,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寒窗苦读,真正能够从科举那座独木桥上走过去的能有几个?大部分人都是蹉跎了岁月熬白了头发。
高阳给了他们一条全新的出路,去教孩子们认字,明事理。等到孩子们长大之后就可以去开始在府城之中的专业学馆学习各种知识。高阳会从现代时空带来完整的科技树,让那些生化战士们四散到全天下各处去点燃希望的火种。
高阳从来就没有想过事情可以一蹴而就。这种学习的循环极其消耗时间,知识的积累也同样需要时间。高阳估计想要初步见到成效,恐怕要等到那些生化战士们都老死了之后才行。
还那句话,做了才有希望,不做的话什么都没有。
科举也会继续下去。虽然高阳很想取消这个没什么用处的东西,但是他不想在这个时候面对全天下读书人们的唾沫。
取消了科举就等于是断了人家的财路,这可是无可化解的生死之仇。这种事情还是留给后人去烦恼好了。只要时代在不断的进步,那终究会有强制淘汰所有不合理事物的一天。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是非常有地位的。而且历朝历代以来,朝廷的触角最多也就是伸到了县城一级。再往下就是各个宗族们的天下了。而各地的读书人就是朝廷和宗族交流的最重要桥梁。
高阳在给旧式读书人留下一条出路的同时,认真呵护着未来希望的火苗。他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做完,他能够做的就是点燃火种。等到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终究是需要时代自己做出改良的。
安排好读书人的事情之后,高阳就开始对全国各处号称百万之众,但是真的打起仗来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的军队进行开始大刀阔斧的大规模改编。
相对于温和手段慢慢限制着的读书人,高阳在对军队进行整编的时候可就下手狠的多了。毕竟现在的军队非常虚弱,无论是内是外,都没有能够反抗高阳的力量。这是最好的时机。
第五百五十九章 道路
虽然这么说并不好,但是金军接连不断的大举南下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一个推到一切之前不合理,将所有的事情全部重新来过的大好机会。
在被强大的,蛮横无理的外力打破了原有的势力平衡之后,高阳携带着无尽的威势和声望将这腐朽的一切事务改造起来就变的轻松的多了,受到的阻力也相应的变小了许多。
原先那些个近似于地方割据状态的各个军城全部被强制取消,所有人员兵册物资列表全部收回汴梁城。简单的说就是,取消所有编制。没有了编制也就没有了身份和待遇,没有了按时发放的各种俸禄,没有了大义的名分!不再是国家和朝廷所承认的军队!
各支军马全部重新都要整编,吃空额什么的全部取消,后勤物资的发放全都交由专门的职责机构去做。杜绝长官和兵血的事情再次发生。
从被整编的军队之中择其精锐编为边防军,驻防于国境线抵御外敌。老弱不堪者全部发放财货遣散回家种地去。北方这俩年连年兵灾,无人耕作的土地多的是。
那些个比老弱们要强,但是达不到精锐标准的军士们全部转为地方衙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
这个年代的治安状况可真不怎么样,出了村子就有可能遇到盗贼。再加上一直在打仗,地方行政系统几乎崩溃,许多生活无以为继的人还有战败的溃兵们纷纷落草为寇,威胁乡里。加强地方安保力量,维持平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其实他们也是在继续行使着之前厢军的工作。只不过换了个名头,不再是世世代代永远做下去的军户。取消了军队的编制,改成了类似于警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