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道:“我已知其大略,正要禀报主公。怎么我走了多日,众将还在争论是战是和?”
孙权闻言苦笑道:“曹操檄文一到,众人便争论不休。武将力主誓死一战,文臣则是主和居多,其中以张子布为首。子敬也该知道,那些武将辩才本就不如众谋臣,公瑾又未回还,倒是让主和之人占了上风。”
鲁肃闻言急道:“不知主公尊意如何?”
孙权道:“原本我是想与曹操决战,可众谋臣所言未必没有道理,此时却有些犹豫。”
鲁肃这下更急道:“张昭等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
孙权奇道:“这是为何?”
鲁肃道:“若我等降操,做官可为州郡太守,不愿为官也可回乡隐居。将军降操,又当如何?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整日在曹操监管之下,便是归隐都不可得,岂得南面称孤?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
孙权闻言叹道:“诸人议论失我所望。子敬之言,正与我意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曹操先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
鲁肃听孙权愿战便笑道:“将军勿忧!此战我等胜矣!”
孙权问道:“子敬何出此言?”
鲁肃道:“肃至江夏,除刘皇叔之外还见了一人,此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有此人在,曹操必败。”
孙权奇道:“世间还有此等人物?不知子敬所言何人?”
鲁肃道:“正是光华国师!”
孙权真没想到南烨在刘备处,当时大喜道:“如此说来国师愿出兵抗曹?若真如此,大事成矣!”
鲁肃虽然不想打击孙权的积极性,可是却不得不说明南烨来意。于是便一五一十将南烨不能出兵之事说了一遍。最后劝孙权道:“国师不出兵马未必没有好处。若国师出兵,荆州之地必被其所得,主公取胜虽易,得利却小。国师无法出兵,主公取胜虽难,得利却大。”
孙权也知道鲁肃说的道理,南烨已经得了荆南四郡,假如出兵占领荆北肯定比自己方便。不过孙权担心的是南烨不出兵的话是否能胜曹操,于是皱眉道:“国师若不出兵马此战便与我等结盟又有何用?”
鲁肃道:“国师大道通神,有未卜先知的妙术。徐扬之战时我军弱而袁术强,国师却助我等取胜。官渡之战时袁绍强而曹操弱,国师又是助弱胜强。如今曹军强而我军弱,法师却助我等,主公以为胜负如何?”
孙权想了想道:“子敬是说国师料定我等此战必胜?”
鲁肃点头道:“此其一也,其二是国师向来助有道而伐无道。国师在我方,大义民心便在我方,此战岂能不胜?”
孙权点头笑道:“子敬之言果然在理!国师现在何处?我这便前去拜望。”
鲁肃道:“国师与皇叔帐下孔明先生皆在馆驿中安歇。今日天晚,主公可先下请柬,明日大殿相见。”
孙权道:“如此也好!让国师与孔明也见见我江东英俊,然后正好升堂议事。”说罢便写了请帖命鲁肃送去。
次日天明鲁肃引着南烨、诸葛亮、庞统来见孙权。因为有南烨在,孙权也不敢怠慢,引着一班文武峨冠博带,整衣端坐。众人见礼之后纷纷落座,再次探讨起结盟抗曹之事。因为南烨的出现,江东诸将对于战胜曹操多了一分信心,对诸葛亮也少了一分责难。舌战群儒之事并未发生,议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战胜曹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