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页(1 / 2)

而马悍此行最大目的,就是要打开这条移民辽西的海上通道。乱世之中,什么最宝贵?不是兵,不是钱,不是粮,不是武器,而是人。有人,一切都会有;没人,就算有一切,也终将会失去。

移民辽西,是白狼城崛起的不二选择!

“昨日,我曾对你们的渠帅管生德说过一句话,今日我再将这句话奉告尔等。你们只有两条路,渡海者生,留青州者死。”马悍长鞭向前一指,厉喝,“尔等愿生否?”

被长鞭指到的一众黄巾忙不迭点头,面色惊惶,眼巴巴望向他们的渠帅管亥。而管亥只是冷着脸,面无表情。

马悍厉喝再起:“尔等愿耕田饱食否?”

这还用说么?绝大部分黄巾众都在点头,甚至大声喊出愿意。只有少许人满怀疑虑,一时不吭气。

马悍声色俱厉:“尔等愿携家眷,远离战争,安度余生否?”

“愿意!愿意!愿意!”

这一次,再无人迟疑。数千人声,令海风为之一遏。

马悍长鞭向大海一指,气沉丹田,振聋发聩:“渡海!到辽西!有田有地有生计。走——生!留——死!诸君愿走愿留?”

“我等愿至辽西求活路!”数千人纷纷叫嚷。

马悍长鞭击空,声裂金石:“上——船!”

第78章 冀州战云

马悍的三艘槛舸,上下层全部装人的话,一次可运千人渡海,七千人,就得来回十四趟,耗时近两月。虽说有孔融的万石米粮做保障,足以支撑移民辽西,但时间太久,耗不起。

根据太史慈的建议,辽东沓氏有不下数十艘大型客船,可在经过沓氏时租赁这些船只参与客运,短时间内将黄巾降众移至辽西。

马悍当即采纳,交由郑高负责联系,租赁资金,找白狼长田豫解决。

从五月初三开始,一场持续不断的移民行动,在青州北岸的莱州湾紧张展开。随着当日被打散的黄巾众陆续回归,移民北渡的丁口越来越多,最终竟聚集了九千多人,倒是出乎马悍意料。

对于辽西移民,北海孔融是举双手双脚赞成——太好了!把这些祸乱份子全弄走,北海定矣!青州安矣!哦,送瘟神是吧?孔融这样的态度,马悍当然不会放过这敲竹杠的好机会,不但又榨出北海郡三千石粮的“移民费”,还让孔融出兵维持治安,出帐篷、柴薪等生活物资,甚至把王修都弄过来当移民总指挥。还别说,王修当了近十年县令,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态度务实,将近万人的移民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确是个内政人才。

眼看整个北海郡都在为自个的移民计划转动起来,机会难得,马悍开始不甘心只收罗这么点丁口了。青州黄巾曾经在汉末闹得最凶,鼎盛时达三十万之众。不过,就在去年,被兖州牧曹操耗时半年,残酷镇压,尽收其众,编为青州兵。当然,这种镇压并不彻底,黄巾就象野草,一把火看似烧尽,来年春天,时机合宜,又迎风发芽。否则,也不会有管亥之围北海。

不过,眼下青州黄巾刚刚被割了一茬,一时半会是没有黄巾动乱的了,那么哪里还有呢?

正当马悍寻找新的人口来源之时,五月初九,在都昌相府,从孔融接到的一份青州刺史公函中,马悍得知了一个重要战况:冀州牧袁绍,即将向黑山军发动复仇之战。冀州,战云密布。

这场战事的起因,要从两个月前说起。初平四年(193年)三月,黑山校尉于毒,在黑山军主帅平难中郎将张燕的授意下,联合陶升、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等流民坞堡头目,趁袁绍与公孙瓒在龙凑决战之机,袭击冀州魏郡邺城。这邺城可是袁绍的老巢,他本人就被封为邺侯,其妻子儿女,包括军中诸将士家眷尽在邺城。

邺城失陷,魏郡太守栗成以下众官吏被杀。刚取得龙凑大捷,回师薄落津的袁军军心动摇,紧急回援。紧赶慢赶,好容易赶到邺城之时,看到的,却是满城老弱被屠,妇女被淫辱,财物被劫掠一空的惨状。

一时间,军心大恸,满城缟素,怨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