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页(1 / 2)

望台两侧,一字排开二十面巨型牛皮大鼓,以牛车托架,每架巨鼓下都立有两个赤膊执槌壮汉。数百衣甲鲜明的骑兵,环绕望台与鼓车,来回奔驰巡视,警戒森严。

嗯,看来,那就是袁绍的中军指挥所在了。

袁绍的中军是背东面西,所以南面是左军,即左翼;北面是右军,即右翼。

马悍等人自北而下,随军南渡,自然属于右军。前方数百步是高览那顶盔披甲的宽厚背影,身后是一个胳膊粗如常人大腿的持旗手。持旗手通常选忠心力大的猛士担任,因为将旗在战场上代表着一军将领,也是敌军的主要目标。持旗手不光要保护将旗帜不倒,更要有能将夺旗敌军斩杀的本领。如此要职,自非猛士不能胜任。

在传令引导骑兵带领下,到达指定地点后,高览勒马停缰,持旗手立即将大旗重重一顿。随着这一声沉闷重响,身后潮水般的大部队慢慢停下脚步,一个个士兵满面泥尘,额头汗水冲刷下来,顿成“迷彩妆”。

马悍摘下面巾,边擦汗边打量二里之外的黑山军阵势。

黑山军同样也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同样打着赤色战旗,分别是“张”、“壹”、“耿”等将旗。士兵多为步卒,前排士卒持矛柱盾,身披皮甲,后面的士卒基本无甲,武器也是刀枪棒弓,不一而足,显得有些杂乱。而左右两翼则多半是骑兵,而且是胡骑,分别打着不同的旗帜。

马悍与胡人打交道甚多,一眼就看出,左翼是乌丸人。并州雁门乌丸,是自号乌丸王的骨进部帐,这一次,据说他也亲自率兵来了。此人与汗鲁王乌延是姻亲,互相结盟,正是马悍打击之列。

右翼则是休屠各胡,根据博塔的交待,指挥这支胡骑的,是南匈奴左部的左贤王。这个人,已列入马悍的必杀名单,只要有机会,一定确定及肯定要杀了他!只为人间莫现《胡笳十八拍》。

正当马悍心念百转,留心观察敌我阵势时,蓦然一阵令人心跳漏一拍的激越鼓声响起,随即一阵兴奋地呼喝声从本阵中军发出,飞快蔓延,最后三军尽呼,如山呼海啸。

马悍不得不扯着嗓子,扯住前面一个满面兴奋的军士大声问道:“怎么回事?”

“啊?”

“怎么回事?”

“哦,哦……是耀阵!我军耀阵!”

马悍顺那士兵手臂望去,但见本阵左翼军阵,一个斗大的“吕”字大纛入目。

吕?是了,听说吕布投奔了袁绍……这么说,左军就是吕布的并州军。

吕布的并州军耀阵?也就是单挑!谁会出场?

马悍也不禁与袁军众将士一样,充满了期待。

第95章 耀阵

所谓耀阵,就是单挑。两军阵前,夸武耀力,斩杀敌将,弱敌士气,可谓一举数得,这是一种战场手段。

两军阵前的耀阵,不是随便一个武将都敢这么做的。因为你要在万军阵前耀阵搦战,就要有决死的觉悟。没有强大的自信,没有你死我活的决心,谁敢做这样的事?所谓“将为兵之胆”,只有时刻有战死觉悟武将,才是真正的“兵之胆”。

三国时期,多有斗将,不是因为一将折便全军溃(战场不是演义),而是有如此武勇与将胆的初、中级将领(高级将领或一军主将单挑,是不可接受的,当然,超级猛人例外),才能令骄兵悍将膺服,才能成为一军坚石,以勇猛之姿,摧敌锋刃。这,大概才是三国斗将及单挑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耀阵单挑,在三国时代,屡见不鲜,尤其是崇尚勇武、以力为雄的并州军、西凉军、幽州军,以及黄巾、黑山、白波等乱军最喜使用。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吕布的并州军与董卓的西凉军。

吕布在长安之乱时,就曾与郭汜单挑,一击伤其手臂,若非西凉军抢救及时,郭汜早没命了。同样还是吕布军,在郝萌之乱时,曹性反水,曾与郝萌单挑,结果曹性被刺伤,却斩断了郝萌的手臂。

以上事例可不是出自把单挑当过家家玩的演义,而是载于野史。连惜墨如金的史籍都记载此事,可想而知深受胡风影响的并州军的英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