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页(1 / 2)

在与刘备三兄弟寒喧过后,糜竺又向一个身材高大,手长脚长,着轻便软甲,脸型狭长,面容刚毅的人合袖致礼:“琅琊之事,幸赖有宣高、仲台,及吴(敦)、尹(礼)、孙(康)诸君周旋,方不至陷入曹军之手,诸君居功至伟,竺代州牧拜谢。”说罢长鞠到地,这在平辈相交中,可算是一个大礼了。

这颇有将军气势之人正是骑都尉臧霸,他身侧那粗豪刚健之人则是副校尉孙观,两人齐齐长鞠回礼,连道不敢,并向州牧致以谢意,感谢其派出援兵相助。尽管陶谦派出的数路援兵俱被曹仁、史涣击破,但亦分散了曹军的兵力,减轻了开阳的压力,臧霸等众才得能据守成功。

联合抗曹,大功告成,现在到了品味胜利果实的时候。这些徐州的风云人物,一个个满面春风,谈笑风生,乘舟渡过沂水,从剡城北门入城。

而此刻北门城头城下,人山人海,欢迎场面极为浩大。

头裹赤巾,雄壮如狮的张飞,咧嘴大乐:“这么多人?剡城是否倾城而出了?”

糜竺笑道:“张司马(张飞时任步军司马)有所不知,曹军退兵后,许多逃往下邳、广陵的黎庶俱已归返。更有各郡县令长、乡绅前来庆贺,随员众多,城内丁口暴增。张司马所见,不过半数。”

关羽捋了捋美髯,满意道:“半数在城外欢迎,半数在城中相候,阖城俱出,足见大哥之人望。”

刘备忙道:“云长切莫说这等话。徐州得存,先有陶公不顾病躯,以廉颇之壮勇,正面当敌,调遣得宜。再有田使君与宣高、仲台驰援有力。你我兄弟三人附诸君尾翼而已,岂敢居功。”

这话自然引得众人纷纷谦辞,刘备则连连谦逊,神态极为恭谨,一派谦谦君子之态。

就在这当口,突然城北欢迎人群一阵骚动,群情激昂,似乎在高叫着什么。随后忽啦啦一下散去大半,城上城下,顿时空落寂寥。前一刻还是人山人海,旗帜招展,下一刻,全没了。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看得刘备一行是目瞪口呆,一个个如鸭子听雷,僵在当场。

老半天,田楷才忍不住开腔:“子仲,这、这是怎么回事?”

糜竺也愣了好一阵,侧耳倾听半响,才牙疼似地吸了一口气:“万家生佛!是他来了!”

第137章 做好事,要留名(下)

此刻,在剡城东门,济水之上,刚从楼船踏板下来的马悍一行,受到了完全意想不到的,铺天盖地式地欢迎。

别说马悍没想到,就连准备迎接仪式的徐州官员都想不到。他们原本的方案是全城民众,一半到北门迎接刘备等人,一半到东门迎接马悍一行。这安排看上去还不错,两方面都照顾到了。但是万万没想到,当马悍那标志性的楼船一出现,桅杆上那面黑白分明,绿瞳莹莹,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狼头猎旗一亮相,剡城便轰动了。

北门百姓往东门跑,东门百姓往河岸跑,河岸列队欢迎的百姓往滩涂跑……全乱套了!在场以糜芳为首的徐州官员全看傻了。

曹操西返之前,曾派快马持书,向徐州各郡县发布了撤兵宣告,即为这场战争做了最终辩解。其中提到的撤兵原因,就是元凶成擒,大仇得报,孝心已尽,故而退兵。理由非常冠冕堂皇,挑不出半点毛病,公众非但不能指责,反而要苦笑地恭维一句“孝子”,毕竟大汉是以孝治国的。

而为曹操完成孝心,为徐州万民立命,曹操的告示里说得很清楚,是一个叫马悍的人。同时,随着睢陵的万余百姓北上南下,涌入东海、广陵之地,马悍那“万家生佛”的美誉,也在大江南北传扬开来。

曹操这一手,玩得很漂亮。此前荀彧曾根据刘备援战的卖力程度、陶谦的身体状况,以及刘备与糜氏兄弟频繁接触,判断刘备极有可能转投徐州。而在徐州援战中,刘备出力极大,曾几次令曹军小挫,在徐州军民中,声望渐浮,隐隐呈现潜在对手的征尘。

马悍的出现,不但解决了曹军体面撤兵的问题,而且还让曹操与荀彧看到抵消刘备在徐州军民的影响力的契机。为此,在宣告中,几乎把曹军退兵的原因,九成归结于马悍,更将睢陵之事大肆宣扬。

曹操已经屠了好几次城了,根本不会在意一次未遂的屠城事件对曹军的负面影响。相反,他就是要用屠城来恐吓徐州军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种血色恐怖,曹操根本不视为负面影响——咱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结果在曹操有心大力宣扬推动下,马悍头上的光环越来越亮,简直就是挽救徐州危亡的大英雄。许多关于他勇擒张闿,力阻曹仁的各个版本的传闻像长了飞毛腿一样,短短数日,就传遍大半个徐州,连最偏远的琅琊郡的臧霸、孙观等人都知晓了。

果然,从来来自敌人的反向宣传,是最具说服力的——连敌人都服你,自己人还用说么。

不靠名士那张嘴,不靠世家大力推,马悍,成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