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了半个世纪,正始三年(242年),曾一度归服的高句丽第十三代王东川王位宫反叛魏国,发兵攻略辽东的西安平,数年前他曾在安平口一带与来自南方的吴国使者接洽。位宫的举动当然激怒了魏国,魏廷下令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大军征剿。
正始六年(245年)曹魏之幽州刺史毋丘俭将大军步骑万人讨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位宫偕同妻子及千余残兵逃窜往东沃沮。魏军随后攻陷高句丽的首都丸都城,将之捣毁。
这就是国内城与丸都城在原有历史时空的命运。
马悍并不清楚历史上公孙度与曹魏两度进击高句丽之事,但有一点却再明白不过,有如此操蛋的恶邻,冲突是早早晚晚的事。辽东军征讨高句丽,也只比历史上早了两年而已。公孙度忍了两年,他马悍却是两天都不能忍,既然迟早都要打,那迟打不如早打。
辽东军大营传来悠长的号角声,一支整齐肃穆的骑兵军队出现在视野,各色旗幡,在原野的晨风中猎猎飞扬。
高句丽请降队伍,到了。
马悍长长地伸了个腰,犹如睡虎初醒:“伊夷模到了么?那么,好戏开场了!”
第218章 灭国之战:风雷
一袭白衣,绵绣金银,顶束帻巾,年约二十七八,眉目清朗,神态谦卑,伸一足而拜(高句丽独特拜礼),口称“死罪”。这便是即将登位的高句丽二王子、历史上的第十一代王故国川王伊夷模。
无论外形与穿着,这位高句丽新王与大汉普通士子并无明显不同。外貌且不说,其实高句丽本族服饰与汉服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在重大正式场合,高句丽的“礼服”却是标准的汉服,这就是宗主国的影响力。
马悍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位新国王,不但出营数里相迎,更将受降地点放在大营前三里之外,近马訾水右岸,如此可令伊夷模、娄衍一行更为安心。
伊夷模的确很忐忑,若非辽东军兵临城下,而他又必须向臣民展示出一个负责任的国君形象,说实话,还真不敢前来。而为了安全起见,他甚至动用了手里所能掌握的最精锐力量,五百高句丽人与胡人组成的骑卫。伊夷模并非胆怯之辈,但这种把性命交到他人手上的滋味,没人愿尝,更何况是一位即将登位国君。
待见到马悍之后,伊夷模惊讶发现竟然是一个比自己还年少的俊朗人物,而且看这位年轻新任太守举止有度,神态谦和,伊夷模这颗心终于安定下来。当然,真正的定心丸,是伊夷模带来的五百骑兵,要知道,辽东选锋军也不过八百骑而已。手上兵力不弱于对方,背靠国都,随时可驰援……在这样安保完善的情况下,伊夷模才愿出城请罪。
马訾水畔,马悍亲手接过伊夷模呈献的谢罪表,以及一柄黄金柄短剑,意为请罪,任君处置之意。当然,只是个仪式工具,意思意思而已,可别当真。
伊夷模在谢罪之后并未立时起身,而是再拜道:“王兄拔奇,擅自出兵,冒犯上国,招至天遣,其罪甚焉。然手足之情,何忍弃之?小王愿代兄领罪,请使君责罚!”
听到伊夷模这话,马悍笑了。不知道的人听到伊夷模这话,还真当这兄弟二人是何等的兄友弟恭,模范王室,而事实是这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十几年了。拔奇此番大败之后,一回到国内城,立即被伊夷模拿下,收押在宫槛,只待情况不妙时,将之抛出以平息辽东军之震怒。不过,眼下战事可以和平解决,而伊夷模又将即位,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收买人心,展现其“仁君”之胸襟。别的不说,光是能获得拔奇的妻族涓奴部的感激,就值得这么做。
伊夷模看准了马悍只要受降,就不便再追究拔奇冒犯之事,这个顺水人情,值得做。果不其然,马悍表示不再追究,并下令当场释还所有高句丽俘虏。
伊夷模、娄衍及一众高句丽官员俱松了一口气,也派使者将此喜讯向国内城与丸都城传达。明面上的说辞是早早让国人宽心开怀,实际上是传令降低两城的警戒等级,以免守军过度紧张,闹出什么幺蛾子,把大好局面弄砸了,到时找谁哭去?
接下来就是谈判关于赔偿、安抚、祭天、告示的流程,其中重点就是赔偿问题。这个自有从事郑高与高句丽大对卢娄衍商谈,马悍只管与伊夷模置酒对饮,指点江山,高句丽五百骑卫也得到酒食赏赐。一时间帐内帐外,一派融洽。
……
正午,丸都山下出现一队人马,大约三十多人,推着两辆栈车(汉代民用货车,前后无挡,平板双直辕),车上载着十数瓮酒以及一些肉食。这是伊夷模派来传达与辽东停战仪式达成的使者,同时还赐予酒食,以示同庆。三十多人里,除了使者与属官外,只有十个士兵与二十役夫。
丸都山下的岗哨检看勘合无误后,挥手放行。按程序,本应还要检查车辆与酒水的,甚至还要搜身,但使者身上带着王命牌与诏书,连丸都城守将都要听令,这些小小兵卒有几个胆敢严格执行?
山道狭窄,一侧山崖壁立,一侧深不见底,推车的二十役夫无不战战兢兢。就连使者与属官也不敢再骑马,而是将缰绳交给身后的士卒,在扈从扶持下,亦步亦趋,小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