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页(1 / 2)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2182 字 13小时前

于是,孙太初在卢象升灵堂上的那一幕,以及西苑所发生的事情就像长了翅膀,只几日就在京城中传播开去,街谈巷议沸沸扬扬。

一处茶舍之中。

“啊,孙太初真的要坏事了?”

“废话,都被人诬陷成藩镇,诬陷成李茂贞了,万岁爷听了,还能不留一手防着孙大将军?”

“李茂贞是谁?”

“你这个没学问的,残唐演义听过吧?”

“啊,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把孙太初比成叛贼,这妥当吗?国家好不容易出来这么一个能打的猛将,如今却要被治罪,苍天可不开眼啊。”

“谁说不是呢,哎,卢公乃是个大忠臣,孙太初是他的门人,物以类聚,自然也是大忠臣。可叹,如今这年头,好人没好命。朝中出奸佞,出小人了。”

众人都是一阵叹息,又有人安慰道:“各位休要担忧,孙太初什么被小人陷害,可陛下也不尽是糊涂的。他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情,也不讳被治罪。不过,宣府总兵怕是做不成的了。”

“做不成了,那么,宁乡军要调去哪里?”众人忙问,连声催促:“老李,你家兄弟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如今正在衙门里当差,可谓是手眼通天,消息自然比咱们灵通,快说,快说。”

那个叫老李见大家都竖着耳朵听自己说话,心中得意,笑道:“你们呀,耳朵却尖,也知道我家兄弟在衙门里当差。实话对你们讲,我家兄弟是个秀才,如今得了恩师提携,正在吏部做书办。吏部什么地方,那是专门负责发官帽子的。他经手所有文书,这天下间究竟有什么官儿,每个职司又哪些人,门清着呢!这孙太初是武官,按照我朝的制度,武将任免得通过兵部武选司,而不是吏部的文选司。”

就清了清嗓子,将大明朝的人事制度大概地说了一便。

旁边就有一个听众不耐烦:“老李,你唠叨这些没用的东西做什么,快说说孙太初究竟要调去什么地方?”

第0618章 确定

说着话,他就朝小二喊了一声:“小二,老李的茶水算我头上,再来一根大麻花,一碟松子。”

“来了,来了!”

老李笑道:“街坊邻居的,何须如此?咱们继续说这孙太初,话说,武官的任免确实是要通过兵部武选司。不过,这也不过是对普通人而已,孙太初是普通人吗?”

“自然不是。”众人纷纷道。

老李:“孙太初可是正二品的金吾将军,在朝堂中又有武定伯刘阁老照应,且简在帝心……”

“什么叫简在帝心?”又有人好奇地打听。

“呸,果然是个没见识的,简在帝心,简单地说就是皇帝最看重的臣子。”老李说;“而且,孙太初的功劳实在太大,所以,关于他的职位,就得内阁商议,天子御准才行。原本,崇祯天子是想让孙太初做宣府重兵官,为咱们守国门的。可是据说是他在卢公的灵前说了许多对陛下对朝廷不满的话,结果被太监曹化淳在皇帝那里告了黑状,想治孙太初的罪。好在咱们的天子还算圣明,并不当真。不过,孙将军的宣府总兵官却是做不成了。”

“啊,竟然还有这么件事?”

老李接着说道:“最后,内阁商议了许久,提出很多安置的建议。最后都觉得,孙元的品级实在太高,功劳实在太大,无论去九边哪里上头的总督都没办法节制。而且,这九边各人都有各人的势力,边军皆被将门世代把持,如何肯让一个新人过来抢饭碗。于是,纷纷托情朝中大姥,不想让孙元去他们那里做总兵。”

“内阁中一通吵呀,最后,还是刘阁老提了个建议。说是最近张献忠再反谷城,各地贼军又有坐大的架势。须防备当年贼军东进滁州威胁南京旧事重演。不如在扬州另设一小军镇,让孙元带兵驻防,拱卫南京。这个提议也算不错,各阁老都觉得可行。反正孙元去哪里都会独自领一镇,如今让他衣锦还乡,也算是皆大欢喜。于是,就通过了。圣旨都已经下来,估计下个月,宁乡军就会开拨回江南去。”

说到这里,老李叹息一声:“这个结局也算是不错,还好天子圣明,不被奸佞谗言鼓惑,保全了孙太初这个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