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刺史府,王平安立即把那军官带到了书房,问道:“到底怎么回事,这份军报有无送往长安?”
军官道:“回王刺史的话,当然先送往长安了,而且是比您这份送的还早,但长安比庆州远,估计得明后天才能到。”
狄仁杰问道:“吴王到了营州,他都干了什么,可是把营州的官员撤换了一大批?”
要想控制住营州,当然得把不听话自己的官员都撤换掉,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哪个大唐官员会和李恪同流合污的,和高句丽人勾结,那是灭九族的大罪,谁肯干这种事啊!
军官道:“回这位大人的话。吴王到了营州,确是先处理了一批当地官员,把官员都打发回家了,但并未说撤职的事,象别驾和长史他是没权撤换的,只能让他们回家休息几天。”
王平安皱眉道:“不会是因为这种事吧,这可够不上军报,顶多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整治手下,让手下们听话而已。”
军官苦着脸道:“这是头一把火,倒也没什么,可第二把火就要命了。吴王开始征集郡兵,不过才三四日的光景,竟然招募到两千多人,就在末将出发之前,竟然达到了三千,而且还在增加。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啊,营州是久战之地,百姓本就稀少,合州丁壮怕都没有三千多人,他怎么能招募到这么多?”
狄仁杰道:“是不是他养这些郡兵毫不费力?并且还在不停地招募?粮草军饷从何处而来?”
王平安道:“你家都督得知了此事,定是派人去查了,发现新招募的郡兵里,有很多高句丽人,对不对?”
军官立即点头道:“两位大人说得对极,吴王新招募的郡兵里面,全是高句丽人,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了这么多的高句丽人,而且在粮饷上面没有缺口,吴王并未向我幽州求助,没有要粮草,可能是还没来得及吧,可这才奇怪啊,营州那地方,哪可能有养这么多郡兵的粮草?”
王平安和狄仁杰面面相觑,心中都想:“高句丽人这么没有耐性么?如果换做我们去办这种事,至少也要等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时,才要突起发难的,那时长安朝局不稳,外藩叛乱,如此才能得到最大的受益,何必急在一时呢!”
王平安问道:“这事怎么应对?”
狄仁杰只感头上冒汗,道:“只好静观其变了。”
王平安叹了口气,道:“我写封信给长安的长孙大人,问问情况吧!”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回幽州都督的,另一封是给长孙无忌的,分别送出。
长安。长孙无忌也在看信,不过既不是幽州的信,也不是王平安的信,而是从新罗来的求救奏章。
高句丽发动了战争,入侵新罗,新罗国王向宗主国大唐帝国求救!
长孙无忌看着奏章,心想:“如此,局势明白了。高句丽人为什么要扶持李恪,那是因为他们想吞并新罗,而又怕新罗求助大唐,所以才弄出个李恪来,想给大唐弄出点麻烦出来,顾不上他们。嘿,这个计谋倒是还凑合,只是可惜,他们的性子太急了些,发动得太早啦!”
他拿了奏章,进入皇宫,打算向皇帝李世民禀报此事。
第七百二十二章 李世民被气得吐血
进了皇宫,长孙无忌直入甘露殿,求见皇帝。李世民这段时间精气神儿很足,国事家事都很顺心,大唐帝国的国势蒸蒸日上,而李氏皇族也没什么烦心事,他心情一好,身体自然跟着就好。
很难得地,李世民在殿内写大字,在巨大的书桌上,铺上大纸,他拿着大号的毛笔,每张纸上只写一个字,大大的,墨汁浓浓的。
写完一个“天”字,李世民直起腰来,笑道:“这个字写得如何?”
史忠臣在旁拍手,笑道:“好,皇上您这个字写的好,力透纸背,极有气势,老奴要是猜得不错,您下一字要写‘下’字!”
李世民笑道:“让你猜对了,朕下个字可不就要写‘下’这个字么!”
正说话间,有小宦官进来,说道:“皇上,长孙大人求见,说有紧急军情,是从新罗送来的告急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