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页(2 / 2)

岳腾中道:“宋监院,若有什么未尽之言,还请尽管道来。”

宋致元道:“为何不考虑红原地区的道职呢?三部各设一庙,这就是三个庙祝,再设一道院辖制,这就又多了些道职出来。甚至我们还不用把问题复杂化,不用去评选,就说这些职司,将从本次策论表现出色的人中遴选,我相信,大家上报的每一篇策论,都会非常用心。”

赵都管摇头苦笑:“这些道职,恐怕争的人很少,阶别较低不说,还处于松藩卫战区,谁又愿意去呢?我们都准备强行征调了。如果是这些道职,我甚至怕一个主动上交策论的都没有,就算交上来的也没有可观之处。”

宋致元道:“我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如果我们把红原三部道院、道庙的规格提升半级,是不是吸引力会强上不少呢?毕竟那里是新拓之地,条件艰苦,且危险性相对而言较高,愿意去的人也算得上为了道门而不惜身了,应与鼓励和褒奖。如此一来,想必会有不少人会认真对待这次的策论,也解决了无人愿去红原布道的难题。”

这个建议顿时令在场诸人眼前一亮,周峼抚掌赞道:“妙啊!”又望向李云河问:“监院,不知此策是否可行?”

李云河思索片刻,点头道:“果然好策。庙祝相当于别处的县院三都,道院监院相当于别处的府宫三都,将来一任做满,便照此迁转,如此一来,也算是酬功了。我方才在想,如果只是适用于红原三部的话,会不会对松藩地区其他道院和道庙不太公允?长期以来,整个松藩的道友们也是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尤其在这八年中,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努力,在这场战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在将来,他们仍然要始终如一的奉献下去,我们是不是同样应该酬功呢?”

赵云楼赞同道:“监院师兄所言高屋建瓴,更着眼于大局,师弟我举双手赞成。”

第六十章 提半格

李云河道:“长期以来,因战事之故,松藩地区始终为卫所建制,朝廷未设府县,我道门也不曾建立宫院,散布于此的十三处道庙各行其事,未能形成合力。我刚才受致元启发,想到这个问题,其中的小河庙、松州庙都已不亚于别处县院,再加上红原三部,何不趁机在松藩地区立一道宫,予以统合呢?否则提调署裁撤后,这些道庙又回复到一盘散沙的状态,岂不可惜?也无法配合好周总督的军务。”

说着,李云河转向岳腾中道:“能否请岳同署奏报总观,代为陈情,我道门在松藩卫设立一座道宫,统合松藩地区三座道院、十一处道庙?由省观三都一级的高道执掌布道事务。此道宫由总观直领也好,仍交玄元观辖制也罢,一切都由总观做主。不知岳同署意下如何?”

岳腾中道:“我至提调署也有三年了,对川省、对松藩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大家也都知道,松藩卫实际上并非朝廷正经编制的卫所,而是对猬集于此的十多个卫所、千户所的统称。过去的时候,因为没有正式区划,故此也无法设置宫院。如今提调署裁撤在即,松藩各庙又将回到过去散乱的模式,这显然不利于我道门、我大明对这边土地的掌控……”

周峼道:“我正打算上书内阁奏本,提请川西总督府拟为常设,此事应当没有问题,但今夜一谈,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或许可以为川西总督府争取更高的位置。”

岳腾中续道:“如果此事能成,那么理所当然,整个松藩设置一座道宫的想法就很有可能实现的。庄署正走之前跟我谈过,我们都认为,当前战线已前推至白河天险,松藩卫的后方也差不多安全了,是时候设立道宫统一辖制了。”

节制川西军务总督衙门和道门川西提调署,都是白马山战场形势严峻时成立的临时机构,之前从来没有先例。

其中,川西军务总督衙门的职责,是统合松藩地区及川西各府军务,全力应对白马山方向夏军的进攻。当时由川省布政使司右参议出任,位在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之下,且没有处置民政的权力。

但大战一打就是八年,军务已经不再简简单单就是纯粹的军务了,基本上将很多政务也接了过去,总督周峼的地位大涨,整个川省官场之中,他的影响力和权势早就超过了右布政、按察使,甚至节制了都指挥使司,地位仅在左布政之下。

如此庞然大物,肯定是有违朝廷制度的,故此周峼的奏章中,将原总督府的很多权力都自行削去,触手缩回了松藩地区,但规格也就此定了下来,川西总督的地位,相当于各州府知府,接受川省布政使司的辖制。但稍有不同的是,还代行松藩卫的军权,同时也受川省都指挥使司节制。

这是一系列朝堂交换形成的结果,周峼起草奏章的时候,这项制度基本上就已经定了下来,而他本人将挟大胜之功,登上布政使司左布政之位。

但他刚才受宋致元启发,又有了新的想法,打算再向内阁请命,把总督府的规格提升半格,也算是替那些为他赞画多年的老部下们争取更好的结果。

作为同时诞生的机构,道门川西提调署则不会保留,在新的定策出台之后,就会自行解散。

所以岳腾中的意思,也赞同于松藩地区建立一座道宫,统辖整个松藩各道庙的布道事宜。

至于这座新立道宫的级别,究竟是比照川西总督府提升半格,还是与其他各府道宫相当,这还需要与总观沟通,听凭总观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