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5页(1 / 2)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2454 字 12小时前

“阁老知道这一点就好。”余祥满肚子都是鬼火,面色越发地难看:“那么,还请教钱相,北伐之议乃是我家君侯首倡,若非去年我宁乡军全歼建奴主力,别说北伐,留都能否守主都还两说。如今,果子熟了,就有人想着来摘了。真以为北京是那么好打的,没有我宁乡军,能成吗?”

“自然是不成的。”钱谦益有些口吃。

余祥嘿嘿冷笑:“可是牧老,既然你和君侯私交这般之好,可朝堂上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钱相怎么不通告一声?看来,阁老是不想同我宁乡军一条心了,又或者已经同马、阮媾和要对我家君侯不利?”

这个时候,他已经彻底同钱谦益将面皮撕破,再不留任何情面。

这话他也是带有情绪的,同为君侯身边的亲卫出身,大方都在了独当一面的统帅,而自己还被扔在南京这口大酱缸里浮浮沉沉,这些年都被官场上的蝇营狗苟憋疯了。好不容易盼到江北大战,小余也管不了那么多,直接渡江参战。

结果,还是被君侯派了一个闲差。战后,又被打发到留都来主持南京的曹国公府庶务。

这个南京,他是恨透了。

听到小余问,钱谦益撞天屈地叫起来:“余经历,怎么可能,老夫是忘恩负义之人吗?我和太初同气连枝,自当守望相助。我同马瑶草、阮圆海仇怨极深,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去。”

“你们这些内阁大姥的节操啊,我可信不过。”小余淡淡地说:“不过,我还是代表君侯选择相信阁老一回,毕竟大家合作了这么长时间。既然你说此事不是你的主意,那么究竟是谁呢?马、阮还说不动牧老,他们也开不出任何好处来,如此一看,只能是天子了,是不是?”

钱谦益不说话,但额上的汗珠却一滴一滴落下来。

此处无声胜有声,余祥已经明白了。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所谓功高镇主,飞鸟尽良弓藏,那是千古不变的定理。

扬州之战,君侯已经被封为太子少保、曹国公,差不多已经达到了人臣荣耀的顶点。这次北伐,宁乡军已成破竹之势,收复北京易如反掌。真到那个时候,朝廷还拿什么来封赏君侯,难道封王?

从西汉到如今一年多年,就没有异姓为王的,除非是曹操。

最最要紧的时候,以君侯做事的风格,或者说以江北诸镇的性子,打下的地盘是绝对不可能吐出去的。到时候,北京还是不是明朝的都城了,皇帝还不还都了?

或许,在皇帝看来,宁乡军不动,换其他部队去取北京是英明的决策吧?

实际上,在扬州大战的时候,南京就有让宁乡军移镇贵州,去剿张献忠和李闯余孽的心思。不过,也就说说罢了,如果君侯不同意,谁敢提这事?除非他疯了。

不过,由此可以看出弘光皇帝忌君侯之心。这次索性抛开君侯,另外调动部队北伐,以图恢复。这也就罢了,偏偏因为军费短缺,让钱谦益来借钱。这是他们傻还是当我宁乡军傻?

可气的时候,这个钱谦益竟然如此卖力,为了借钱,连脸面都不要了,他究竟在图什么呀?

“我这究竟是在图什么呀?”其实钱谦益自己心中清楚得很:“权位,以及在天子驾前的宠信。老夫早已经同东林决裂,名声又不好,马阮二人日思夜想都要赶老夫出阁。之所以能坚持的现在,全靠理财手段,可这也太不稳当了。要想将这官儿当下去,必须获得皇帝才信任。还有什么是比皇帝更大的靠山?”

这是这个时代,也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或者说所有人的固定思维模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个军阀和天子,换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选。这就是法统,至少在江南明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朱姓一家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钱谦益今日所为,其实是弘光的意思。

见他不说话,余祥摇头叹息一声:“罢了,罢了,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做了,我个人表示可以理解。至于君侯怎么想,就不是在下可以置喙的。牧老,你我认识多年,究其私交而言,在下一直拿你当值得尊敬的长者看待。借款一事,只怕是不成的,阁老还是另外想法子吧!”

钱谦益点了点头:“也只能这样了,老夫就这么去回话。至于另外的法子,我是想不出来的,谁行谁上。”说出这句话,他倒是变得轻松起来。反正大概意思已经说尽了,孙太初啊孙太初,不是我老钱不够意思,实在是皇帝要抛开你另外扶植一股力量,老夫也是无法可想。

余祥:“最后问一句,牧老,真的是镇海军?”

钱谦益苦笑:“如今,朝廷除了镇海军,还有其他部队可用吗?这可是同建奴决战啊,大木至少还有大胜关的战绩在。不过,据老夫说,镇海军的骨干都是宁乡军抽调过去的,大木和太初私交甚笃。由他北伐,或许事有可为。”

“果然是镇海军,这个反骨崽……郑大木可是阁老的学生,难怪钱相在筹措军费一事上如此上心。”余祥又开始冷笑起来:“真以为镇海军就能拿下北京,他郑森不成的。”